一、引言
社会故事教学方法源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求,其目标是帮助这些儿童更好地理解社会情境、规范和期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随着对自闭症等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故事教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其实施方法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故事的组成要素
(一)描述句
描述句用于描述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故事的情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观点句
观点句表达故事中人物的想法、感受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动机。
(三)指导句
指导句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导和建议,告诉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如何表现和反应。
(四)肯定句
肯定句用于强调积极的行为和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鼓励他们采取适当的社交行为。
三、社会故事的设计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实际需求,定制故事内容,确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目标紧密相关。
(二)视觉支持原则
在故事中加入图片、图表、符号等视觉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
(三)积极表述原则
采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表述,强调学生的优点和潜力,避免使用批评、否定的语言,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心理压力。
(四)简短易懂原则
控制故事的篇幅和语言难度,使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旨。
四、社会故事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评估学生需求
通过观察、测试、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社交能力现状、问题行为表现以及学习需求,为社会故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二)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需求评估结果,确定具体、明确、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的社交互动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三)编写社会故事
依据教学目标和设计原则,编写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社会故事,确保故事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故事呈现与讲解
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社会故事,如阅读、讲解、演示、多媒体展示等,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和行为指导。
(五)练习与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情境、实际操作等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社交技能和行为策略,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
(六)反馈与强化
在学生练习和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和进步表现,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指导,同时采用奖励、表扬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七)泛化与迁移
引导学生将在教学情境中所学的社交技能和行为策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情境中,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泛化与迁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社会故事教学的实施案例
(一)案例背景
选取一名自闭症儿童小明,年龄为 8 岁,存在社交互动困难、情绪管理能力差、行为刻板等问题。
(二)需求评估
通过观察和家长、教师访谈,了解到小明在与他人交往时不知道如何打招呼、表达自己的需求,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发脾气、哭闹。
(三)教学目标
1. 提高小明的社交互动能力,学会主动与他人打招呼、交流。
2. 增强小明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在遇到挫折时保持冷静,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四)社会故事编写
以“学会打招呼”和“控制情绪”为主题,编写了两个社会故事,分别为《小明的打招呼之旅》和《小明的情绪小怪兽》。
(五)教学实施
1. 故事呈现与讲解:教师向小明逐页展示故事图片,并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解故事内容,引导小明理解故事中的社交情境和行为要求。
2. 练习与实践:组织小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模仿故事中的主人公与教师、同学进行打招呼和交流;设置挫折情境,如玩具被抢走、游戏失败等,引导小明运用故事中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3. 反馈与强化:在小明练习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小明今天主动跟同学打招呼,做得非常棒!”“小明在玩具被抢走时没有发脾气,而是好好地跟对方沟通,进步很大!”同时,给予小明小贴纸、小零食等奖励。
4. 泛化与迁移:鼓励小明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家人、邻居、陌生人打招呼,遇到挫折时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奖励。
(六)教学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故事教学,小明的社交互动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够主动与他人打招呼、交流,在遇到挫折时也能够保持相对冷静,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六、结论
社会故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在提升特殊需要儿童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实施,社会故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情境、规范和期望,掌握社交技能和行为策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优化社会故事教学的实施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