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徐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徐华,.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策略研究[J].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2022.10. DOI:10.12721/ccn.2022.157217.
摘要: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再加上语文中考制度的变革,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希望借助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有效策略教育目标
DOI:10.12721/ccn.2022.157217
基金资助:

引言

在新课标引领下,特别强调应将学科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作为初中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可尝试将语文和德育深度融合,以促使两大教育内容在相互促进下可使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性提升。为确保融合教育成效,语文教师应主动承担德育责任,并选择全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动力和德育践行意识。

一、发掘德育元素,多途径传递德育教育力量

在初中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不能毫无根据,更不能根据教师的心情随心所欲地渗透,而是需要以语文教材为依据,通过发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元素让学生从这些元素中汲取有益的成长能量,同时以语文教材为依据还可以实现学习德育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双重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解《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一篇作品的时候,如果单纯讲解专业知识,那么学生只能学习生字词、叙事的技巧与方法、总结中心思想等专业知识;而如果单纯开展德育教育,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又比较枯燥、乏味。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掘作品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元素和讲解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叶圣陶先生高贵的品质、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简朴。作者在作品中从多个方面描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行,而描写这些品行时作者并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需要读者借助字里行间的意境自己领悟和体会。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点关注作品中与叶圣陶先生品行有关的关键字词,通过关键字词展开延伸,从而感悟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叶圣陶先生良好品行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德育元素,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想一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叶圣陶先生品行相似的人或事情,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课堂情境对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强化其情感体验有极大帮助。课堂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端正自身价值观。以《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该课程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故事,对于该文章学生并不陌生,但其却不能深入理解其含义,其实总体来讲,这篇故事是因皇帝虚荣心较强,所以被两个人所蒙骗,借助该内容教师恰好可向学生渗透谦虚、自信,不可过度虚荣的精神品质,鉴于此,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初中生群体营造小组讨论及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以此完成教学。教学开始前,可借助音频播放与作者本人相关的事迹,让学生对该课程作者有一个基础认知,此后,可以动画形式为学生展示《皇帝的新装》具体故事内容,通过该方式为学生呈现一个直观性的语文教学情境,既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同时也可引导其对虚荣心有更深认知,并且要让其彻底据弃不良思想观念,让其无论面对哪种事情时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常心态,决不可有妄自尊大的情况发生。

三、课外拓展,丰富德育内容

语文课堂是教学主要阵地,但因受时间和场地影响,课堂教学必然有一定局限性,为突出这一教育弊端,也为让德育更深融合,教师应结合课外拓展促使教学目标高效实现。简单来讲,课外拓展是将课内、课外知识相连接,让初中生在立足课内文章学习基础之上对德育内容进行补充。以《陋室铭》学习为例,该篇古文具有明显的议论、抒情和描写特征,鉴于此,该篇文章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对作者展开详细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刘禹锡因政治更新得罪众多家族,从而被贬,但因被贬之处的县官趋炎附势,所以对刘禹锡也是诸多刁难,以至于其只能多次搬家,最后,生活场所仅能容纳一桌一椅,也正因此背景,作者才写出《陋室铭》这一文章。当学生对作者有深刻的了解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搜集与刘禹锡相关的其他故事,随后让其在课堂上尝试讲解,而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可对《陋室铭》中所表现的感情基调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更层次的认知。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既能使语文教学内涵更加凸显,同时也可进一步向学生灌输高尚情操和正能量观念。

四、提炼哲思,感知优秀精神品质

初中生追求独立,乐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其思维缺乏辨析能力,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语文教材中,一些寓言课文充满了哲思,对学生心智的启发很有教育意义。如学习《愚公移山》时,面对愚公的所作所为,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做事要坚定意志,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读《河中石兽》时,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业,明白认识问题要全面思考,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对接起来,纠正自我不当的理解或错误想法;读《狼》时,从对狼的描写中,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各类丑恶现象,要启发学生多思考,明辨是非,增强辨析力;读《杞人忧天》时,回归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解除思想上、心理上不必要的困惑。教师在古代寓言故事解析中,要勤于挖掘优秀的品质,将人生的道理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如学习《庖丁解牛》时,从“解数千牛矣”所练就的游刃有余的技艺,让学生明白勤劳、务实的实践精神;读欧阳修的《卖油翁》时,让学生明白卖油翁所展现的独特技艺源自劳动人民对生活实践的体悟与总结,也表现了拥有精湛技艺的人更要学会谦虚、谨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对学生思辨力的引领,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哲思的力量。在《卖油翁》中,通过“释担而立、睨、微颔”的神态描写,写出了陈尧咨怎样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结合故事进行分析,让学生识别是非,提高批判精神。学习《蚊子和狮子》时,让学生明白不同立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站在蚊子视角,让学生体会蚊子所具备的扬长避短、有勇有谋的品质;站在狮子视角,启发学生只依靠蛮力取胜是有勇无谋的表现,从哲思层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再如,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可以训练学生要打破常规思维,渗透逆向思维。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疑问,体现了惠子实事求是的精神。庄子、惠子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五、组织实践活动,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转化

德育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渗透德育教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德育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过程中。当然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愉快地领悟德育知识、践行德育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内容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题电影等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内容多样的爱国主义电影能够更加清楚、深刻地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战争博物馆等教育媒介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爱国主义的力量。这样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达成渗透德育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和初中语文的相互融合,具有相辅相成作用,并且融合性教育也可促使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效落实。因此,语文教师应对德育结合加以重视,并通过创设情景、课外拓展、加强互动、融合德育理念以及分析人物等多种方式纠正学生不良习惯与思想,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岭.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4):114-116.

[2]周金海.立德树人,以德促教——对语文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作家天地,2021(8):145-14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