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手足口病属于儿科常见传染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较强适应力,能在湿、热等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患儿的粪便、唾液分泌物及疱疹液等传播,传染性极强,可导致婴幼儿呼吸困难、诱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并引起患儿心肌损伤或是侵入心肌组织引起炎性反应,降低患儿免疫力,进而使患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心肺功能衰竭,导致患儿死亡。同时,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感染的患儿病情可迅速进展,若未及时控制,将会引起大范围患儿发生感染事件,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而,相关的部门需要及时进行介入,找到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再相应的采取措施,以对手足口病进行预防及控制,降低手足口病发生的概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66例,男患儿和女患儿的人数分别为34:32,患儿年龄在2至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3.54±1.02)岁。
1.2方法
收集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包括高热(≥39℃)、院内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6.79×109/L)、C反应蛋白(CRP)升高(>10mg/L)、血糖升高(空腹血糖>6.3mmol/L)、血沉加速(男性>15mm/h,女性>20mm/h)。收集手足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母乳喂养情况、监护人受教育程度、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手足口病史、近1w是否到过人口密集地区、近1个月手足口病患儿明显接触史。
2结果
2.1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和发病时节
该病的易感人群是小于5岁的儿童,由于他们年龄较小,自身存在比较低下的抵抗能力,且自我保护能力比较缺乏,因此手足口病病毒较易侵袭他们的机体,最终导致手足口病发生。春天为疾病多发季节,由于春天浊气上升,在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悬浮颗粒,且春天容易起风,促进了病毒的传播,因此手足口病容易在春天发生。
2.2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对于手足口病来说,其潜伏期通常为3至7天,发病特点主要为存在较快和病情发展速度和较短的病程时间,如果能够及时控制病情进展,通常不会出现后遗症,然而若没有对患儿病情进行及时有效控制,可能会对患儿的生命产生威胁。其主要特征为口腔、手、足等部位有疱疹或皮疹出现,开始阶段为红色丘疹,然后逐渐变大,最后发展为疱疹,但患儿不会有痒感和疼痛感出现,疱疹多长于口唇周围,会对患儿的进食产生影响,导致部分患儿出现厌食情况。此外,部分患儿还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8至39℃范围内,或有咽喉疼痛、咳嗽等相关症状,病情严重者,会并发心肌炎、呼吸道感染、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2.3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积极预防和控制
2.3.1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环境
要高度重视个人的生活环境,使居住环境保持舒适、清洁状态,要定期清扫卫生和整理房间,可以在室内摆放各种花草、仙人掌等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新状态。同时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定期理发、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均衡的营养,促进机体抵抗力增强。此外,由于患儿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补充维生素类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发育。
2.3.2合理选择社交场所
春季是手足口的多发季节,需要对社交的场所密切关注,尽量不要在人员密集的地方活动,例如车站、商场等,该区域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公共场所中不要对牙膏、香皂、毛巾等公共用品进行使用,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2.3.3将病情调查和监测工作做好
针对学校、幼儿园及车站等具有较大人流量的地方,需要将病情监测工作积极开展起来,定期测量每个人的体温,或安排专人对所有人员的症状表现密切观察,并且需要定期对儿童等特殊人员进行调查,对他们的身体状况仔细询问,若有相关临床表现出现,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救治。此外,还需要向相应的管理部门定期呈递检查报告。
3讨论
儿童手足口病是我国重点监控的传染病之一,在国内各省份均有发生,同一患儿也可能因感染不同类型的肠道病毒而在一年内多次发病。多数手足口病患儿为轻症,约1~2w能够痊愈,但少数重症和危重症患儿科并发心肌炎、脑膜炎、肺水肿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本研究的6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中重症手足口病比例为14.13%,与相关研究报道中住院手足口病患儿重症率13.6%基本一致。重症组高热、发生院内感染以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水平升高,血沉加速、血糖水平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组;提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感染指标明显更高,细胞感染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由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需要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临床应重点关注上述指标水平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喂养、个人卫生习惯、手足口病史、近1w有人口密集区域停留史、近1个月手足口病患儿明显接触史是手足口病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母乳喂养能够增强婴幼儿抵抗力,抗病原菌和病毒的能力较人工喂养儿童明显提升,有助于降低手足口发病率。预防手足口病首先要从个人卫生做起,养成勤洗手、勤洗澡、居住环境保持干净并常通风的习惯,降低EV71、COA16等流行菌株感染风险。有手足口病史的儿童再次患手足口病的风险增加,应加强相关健康教育,降低初次感染风险。手足口病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在社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地区大范围流行;因此,近1w有人口密集区域停留史的儿童手足口病患病风险增加。接触传播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方式,当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后要进行清洁消毒,同时密切关注自身免疫功能变化,当免疫力降低时可增加手足口病患病风险。
综上所述,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治疗患儿及避免手足口病大范围传播。
参考文献
[1]胡海贇,蔡明毅,葛玮,等.2016年—2018年上海某医院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1):4-8.
[2]马杰,刘素红,张伟宏.2012-2021年银川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23,45(1):89-91
[3]张力,许红梅.手足口病CA6和CA10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2022,12(3):2410-2416.
[4]宋永胜,郭强,吴娜,等.呼和浩特市2009~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2,38(1):58-6079.
[5]李招玲.2017年—2021年某院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研究[J].中国处方药,2022,20(11):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