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时代特征越发明显,可以说,中国画正在形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时代特征。包容性和创新性使中国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无史例的发展时期,守正创新成为中国画发展的时代任务。初中的中国画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国画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以使中国画的传承既不失传统又能守正创新。
一、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对国画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国画课程不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发挥,不能做到教授的课程与学生的接受度相匹配,教师像教授成人国画那般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性临摹,使得国画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目前中国画课程都以临摹为主,无法培养出学生对学习国画的兴趣[1]。长时间的临摹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初中生的绘画技法也得不到有效提高,长久如此会对中国画学习丧失兴趣。学生在绘画中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创作不出具有“趣味性”的作品。
( 二 )中国画教学资源比较缺乏
虽然初中美术教师众多,但能够在中国画教学上突出的却很少,并不能真正的学到笔墨的意境。这导致中国画课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效果差,学生无法全面了解国画的技法和历史文化,再加上课程占比较少,使得学生体验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中国画教师资源的缺乏,学习中国画的外在环境也十分重要。在学习用具上,需要提前准备好笔、墨、纸、砚,还要在桌子上铺好毛毡。很多学校不具备专业国画教室,学习国画的工具也是质量较差的毛笔和平价替代品,甚至没有笔洗和砚台,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学生审美能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国画教学只停留在描摹客观事物的外在形状,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导致学生审美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感悟画中的意境,也就画不出其中的“韵味”。很多学生只觉得画很美,但当教师去细问“你觉得画中哪里美?”时,学生却答不上来,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这幅画作,没有真正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实践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实施游戏化教学
同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相对抽象,追求神似,由此便对鉴赏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想象力才可能获得较好的审美体验。一些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对鉴赏知识掌握较少。教师要想在此基础上保证中国画的教学效果,便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热情与兴趣,教师要让学生适当解放天性。一些学生从未直接接触过中国画,对其缺乏认知,感到陌生。教师倘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法,易使学生出现厌烦心理。所以,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游戏引导学生学习,把技法、用笔和水墨等内容渗透游戏,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此外,部分学生虽然基本上能认识到毛笔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讲解毛笔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要亲自示范,让学生直观体会用笔用墨带来的水墨变化效果,引导学生利用合作的方式完成绘画,不要求作品呈现具体的形象,而是旨在让学生通过创作体会笔墨趣味。在中国画教学中,墨的使用与笔的用法是重要内容。一些美术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理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参与笔墨游戏。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寄情山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绘画游戏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墨点、墨线、墨块来画卡通人物形象。教师在示范时,边讲解边示范,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绘画体验,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感受中国画的魅力[2]。
(二)重视教学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中国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以四大国粹为基础,结合数千年来的绘画思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对中国画的初步认识。第二,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相适应,不能脱离现实。最后,通过鼓励的言语,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去评价他人的作品。同时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借鉴,提升学生自身的创作水平。教师可以运用“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的方式,将“插图”与“速写”结合起来,从浅显到深刻,从简单到复杂,从而使学生的绘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比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笔墨丹青·借物寓意”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完成绘画后,教师将逐个评分。对学生的绘画技法、绘画手法等方面进行细致地说明。中国画的核心在于“参与”和“体验”。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并以此来表现中国画特有的情绪。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我学”到“我想学”,使中国画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变得轻松、愉悦。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画的内涵,并能运用其进行创作。
(三)强化鉴赏教学,理解中国画意境之美
中国画的绘画作品,往往从现实中追寻浪漫之情,又在浪漫中追求人性的色彩,很多经典的画作都能做到诗歌性。诗歌性让绘画从现实中拓展出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是理解中国画意境之美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寄情山水”教学中,设计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中国山水画历史发展,欣赏山水画作品。练习山石、树木、云水的画法。
第二课时:学习山水画的设色方法,创作山水画小品。
第三课时:欣赏《山川美景·诗情画意》。画山水,重在求意境。本课以欣赏评述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感知,以自然风光为切入点,融人诗歌,引导学生探究古人寄情于山水的情怀,开阔学生欣赏中国画的视角,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通过主题性﹑创造性的绘画表现形式,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韵味。
主要的教学环节有:一是通过自然界中的风景照与山水画作品对比赏析;二是出示教师按照古诗意境画的山水画作品《江雪》《枫桥夜泊》《赠汪伦》,学生根据画意,猜出画作表现的是哪首古诗;三是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从画面构图和表现手法上,引导学生探寻诗意与画意的结合点,巩固对笔法“点、线、面、皴、擦、染”作用体现的认识,感受水墨画的墨色韵味,从而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言有境而意无穷”的文化和艺术交融、共鸣的意境美[3]。
三、结语
中国画教学是中国画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注重中国画与西方艺术表现语言及其他文化相结合的同时,抓住中国画发展的“根”格外重要。现代绘画中,技法表现已无绝对的界限,但无论使用何种手段,中国画的程式美﹑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以形写意”的表达观念仍然是中国画的根。在理解中国画内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国画,才是对中国画真正的守正创新。
参考文献:
[1]乔亚峰.中国画教学中文化缺失现象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1):118-119,122.
[2]周靓靓.新课标下(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山水画教学的创新研究[D]. 2015.
[3]彭日峰.高中美术课堂中国画的教学方法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