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一词,指出核心素养是当下社会教育事业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可见,落实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核心素养也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此外,从2015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到2020年正式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国家陆续出台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并鼓励各地开展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贯彻落实首要任务是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培养机制,而劳动教育不仅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价值意蕴
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的应有之义,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改进、激励的功能,是课程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实施中表现出形式化、边缘化的情况,亟须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虽然课程评价处于劳动教育实施环节的末端,但实际上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作为“指挥棒”,当中体现的理念渗透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前,教师通过课程评价可以诊断学生现有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水平,以便根据学生情况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同时,课程评价通常有参考的目标和标准,可引导教师在心中对课程的实施绘制大概的蓝图,并据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最后对照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检视自己是否达标。课程评价不仅对教师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学生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可以明白通过个人努力应达到的水平,并且激励自己向着该目标与教师共同前进。当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错位等情况时,课程评价的改进作用便能发挥出来,教师和学校可对照课程评价目标重新检视自己的行为与理念,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使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如果没有评价,教师和学校便缺少对照,难以发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偏航”行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家长及其他公众也难以对此进行评判。概言之,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劳动教育课程得以不断改进、不断进步,进而深化完善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体系。
二、劳动教育培育的几个问题
首先,从学生个人层面看,虽然多数小学已经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所了解,但是对劳动教育理念的认识仍存在偏差,劳动教育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劳动能力还有不足,甚至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城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核心素养与探究学科融合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从学校层面看,校领导及教师对劳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劳动课程安排形式化、劳动教育内容组织单一,部分地方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经常被挤占,城镇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相较于农村学校更为丰富,但是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又相对比城镇学校更为充足。此外,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长教师,甚至把劳动当做惩罚学生的方式,且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均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任。再次,从家庭层面看,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重智轻劳,认为孩子在家做家务劳动只会影响学习,更是缺少对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此外,当今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孩子从小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甚至不少家长会代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更加导致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劳动锻炼机会,劳动实践体验严重不足。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中还存在不少不尊重劳动成果的现象,导致社会缺乏良好的劳动风气,弘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氛围不佳。
三、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1)家校联合实施劳动教育
家校共育主要是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与配合。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会把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复制到孩子身上,但他们却忽略了同样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接触的人各不相同。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同时,尽管家长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中并不理想,学校应针对这种情况不定期地对家长进行培训,具体内容包括:(1)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讲座,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片面认识;(2)对家长进行一些家校共育理念的培训,普及劳动教育知识,提高家庭劳动教育水平。家校联合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双方的合作兴趣和技能,还能够提高双方参与家校合作活动的能力。
(2)社会层面
社会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着促进、拓展、深化的作用。社区是除家庭、学校以外,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社会应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劳动素养,致力于培养拥有专业能力的社区劳动教育者,并邀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劳动教育知识的普及。同时,社区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组织社区中的小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一起参与户外野炊、看望孤寡老人、家庭大扫除打卡活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经历,培养劳动情意,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1)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化
课程教学评价不单单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优良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更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标准,所以学校就必须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帮助教师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行为,进而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活动,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体系,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进行及时的考核和评价,以促进学生后续的发展。
(2)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科学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学会创新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劳动过程和劳动态度的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良性发展。
结束语
正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是促进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从小学阶段抓起,使每一位学生具备劳动素养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完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一个评价内容科学、评价方式与主体多元的评价机制,可解决劳动教育课程“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的难题,这是促进我国劳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柴智强.新时期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考试周刊,2021(50):1-2.
[2]王芸.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D].大理大学,2021.
[3]蒋红黎.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4]王毅敏.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21.
[5]姚海莉.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