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坚持”回顾百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
罗子豪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子豪,. 以“三个坚持”回顾百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J]. 中国教育探索,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064.
摘要: 坚持党的领导,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现中国道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与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经验
DOI:10.12721/ccn.2023.157064
基金资助: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契合中国实际、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顺利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三个原则简称“三个坚持”,为今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以“三个坚持”回顾百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重要作用。

这四个坚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之规定使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必然要求,是积极应对大考之主动准备,目的是让全党同志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对面临的机遇、困难、风险和挑战,明白我们“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并对之了然于胸,从而为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部署打下坚实基础。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

1、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逻辑

(1)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领导理论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指出,只有新兴的无产阶级这一革命力量才能“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等一系列工人阶级运动的经验教训,提出,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坚强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有觉悟的核心”。只有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代表自身利益的独立政党组织的无产阶级,才能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以统一的行动实现主动地位,最终实现“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

(2)列宁党的领导理论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直接来源

列宁根据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把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运用于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

列宁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理论,指出党对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动实现的,要组织、教育无产阶级,建立工农联盟,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革命胜利后,党要毫不犹豫地掌握国家政权,全面领导国家生活,通过苏维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对革命和国家政权的领导,是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核心和瑰宝,是我党坚持党的领导的直接理论来源。

2.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依据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领导制度建设经历了多次实践和血的教训,从建党初期起就高度重视。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是领导制度的萌芽,而二大到四大期间则曲折发展。党的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集体领导制度,标志着历史性的突破,随后支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制度初步成型。在大革命的惨痛代价下,全党更加认识到领导制度的重要性,从六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逐步成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由领导革命战争转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这些制度延续了革命时期我党的一元化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经济得以恢复,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坚持并不断完善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规定。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对坚持集体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作出明确规定,确立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原则,制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工作规则,探索建立巡视制度。这些制度机制,有力推动了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今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权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过去一直强调的加强“党的领导”拓展为“党的全面领导”,并进一步阐述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前进。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思想,是在继承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丰富和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4.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联系

从理论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性质规定。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这是基本特征。在逻辑上,性质决定要求,特征影响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必须是也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要求。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精辟揭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实践。

1.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理论根基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光辉著作,批判了杜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歪曲和庸俗,完整准确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实践指引了正确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基本遵循和理论逻辑”。

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论。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2.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蕴含着坚持中国道路的深层文化基因

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这种“前提和条件”,既包括起“决定性”作用的 “经济的前提条件”,同时,“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中国道路的成功选择和不断拓展,离不开对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依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在党的百年历程中,我们保留精华、弃除糟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成为中国道路选择的起点,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形成了群众路线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战略和奋斗目标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小康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历史传统,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民族精神则使我们勇于斗争和自我革命。

3.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抗争史展示着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虽然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但180多年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抗争史展示了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给出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和解决方案,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和挫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胜利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习近平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带领中国人民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

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前进的征程上,在理论与实践中坚定“道路自信”,“随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

三、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党的第二个百年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从革命党到长期执政党,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上的清醒与自觉。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式表达,是中国自古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新时代展现。

1.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

一个政党总是有一定立场的,选择和坚持什么样的立场是关系到一个政党的存在价值、政治命运和前途的根本性问题。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21年11月,《决议》高度提炼总结了“坚持人民至上”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我们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必须坚持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都同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2.坚持人民至上理论逻辑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其理论之源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自发进行,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产生的,现实的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绝对力量。同时,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还是利益主体,“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以依靠人民群众、为一切穷苦大众和无产阶级做斗争才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的现实途径,这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2)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其血脉之源

中国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关于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血脉之源。

民为政治之根基。《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的情况稳定,国家就安宁。无论是君主登基,还是改朝换代,都需要有政治的合法性。这个正当的理由,在于普通民众要认可你所做的一切,普遍接受你的统治,认可你的政治表现。

执政在为民服务。春秋战国时期各大思想家百家争鸣,他们观点各异却在民本思想上有着相似之处。孔子强调“仁”,倡导仁政,君主要以民为本。墨子强调兼爱非攻,认为爱人如爱己,不受血缘、等级、阶级等因素影响,君主要成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就应该认真思索如何为百姓服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君主既要理解百姓需要什么;又要以百姓的价值标准为依据来做出判断。老子“小国寡民”更要君主重视民众。孟子提出王道和霸道来告诫君主:“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坚持人民至上,实现新时代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1)要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一直高扬的政治追求,“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直接面对群众,在具体工作中落实不忘初心,增强为民服务和办实事好事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真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2)各项事业发展全过程贯穿人民至上理念

新时代,我们必须始终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到各项事业发展全过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要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坚持民主法治思想,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地位;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两创”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4.坚持人民至上与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上的现代化,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结果,是遵循深刻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引用时间2022-10-16。

2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新华社,引用时间2021-11-1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4 伊·阿·巴赫.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文件资料,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6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7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编选(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4页。

8罗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逻辑——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思考,湖湘论坛,2021年第1期。

9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12习近平.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04-02。

13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01-06。

1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02-21 (1)。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8期。

1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引用时间2018-05-05。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18方勇.墨子,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 286 页。

19方勇.孟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 5 页。

2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引用时间2017-10-27。

2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13期。

2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作者简介:罗子豪(1995-),男,汉族,四川巴中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