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的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状况,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生对这门课还不是很清楚,师资力量欠缺,没有设置课程或形同虚设。由于缺乏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使其成为了一门装饰品,而在这方面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劳动教育也开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要想真正地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学校和生活中共同发挥劳动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从而让学生懂得珍惜。
一、浅谈初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亟需加强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对于培养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新的教育理念被引入进来,对部分学校和家长的固有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随着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也开始开设劳动教育等相关课程,但是,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很多劳动课还会被其他课程所取代。除了学校之外,家长们的观念也需要转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周末就应该做作业,上辅导班,劳动只是浪费时间,更有一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过度溺爱孩子,造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被扭曲,缺少了劳动教育,很难独立适应社会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很容易引发许多问题。
2.缺少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
虽然劳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是说,配套的劳动教育资源还不够完善,许多学校的劳动课程只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学生很难接受。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相关活动很少,学生缺乏进行劳动教育的机会。一些初中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课时很少,没有纳入教学考核任务,更多的还是要求学生完成主要科目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劳动课堂上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忙着赶作业。劳动教育资源的匮乏还体现在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课程教师队伍的匮乏上,许多初中的劳动课程中,担任授课教师的大多是其他学科的老师,可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训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的授课方式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使这门课程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学生也无法系统地学习到知识。因为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所以学生家长不会用心配备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物资源,比如手工艺课上需要的剪纸、园艺课上需要的花盆、种子等,剩下的可能就只有扫把等可以在校园或社区中打扫卫生的卫生工具了,这也限制了劳动实践的多样性。
3.家长过度保护使学生劳动积极性降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且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也越来越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直承担着家庭劳动的责任。受传统观念及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别的什么都不要搞”。使他们产生一种对劳动不屑一顾的错觉,以为只有读书才是自己的天职,做家务、参加劳动都与自己无关。
二、初中学生劳动学习的途径
1.精炼劳动教育目标并强化指导
对劳动教育目标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好坏。所以,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只是一个项目的简单堆砌,还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它包含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项目背景介绍,学情分析,预定目标,实施过程,以及后期的学习评价,学习反思,有必要提供图片资料,既要说明怎么做,也要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建设方面,国家拥有很大的权威性,应组织、协调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与探讨,尽快出台与劳动教育课程相关的目标设置,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的规划。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要以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也要与本校办学特点、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情况相结合,对学校各类劳动教育课程所需要的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再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在坚持国家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地细化教学目标,从而增强教学指导意义。
2.丰富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在学校劳动教育中,传统的劳动教育形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做好校园卫生工作,不能将劳动与打扫卫生简单地等同起来。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培养多种劳动技能,又要进行多种劳动实践活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重视动手做实验的实践性作业,设置特色的家庭小实验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瓶瓶罐罐”做实验,提升动手劳动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场所等资源,进一步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扩大劳动教育的范围,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对初中学生每学期的劳动和教育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并要求家长配合实施,定期向学校提供反馈。学校可以联系社区,街道办事处等,为初中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或志愿服务,开展公益活动。公益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如大扫除、清除小广告和残障人士相聚、帮助老年人等等。
3.与时俱进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既要体现其育人的价值,又要彰显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时代性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去。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并理解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给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掌握并利用新兴的科技,把它融入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应新时代发展对劳动意识、劳动精神的要求,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入到劳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使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理念和劳动意识,在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实践,使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通过健全管理体系,明确每个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具有可行性,对课程体系进行充实,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和课外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劳动教育新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劳动,让学生在劳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瑾.劳动价值观在新时代是如何体现的 以和田路小学劳动创造101为例[J].上海教育,2019(28).
[2]江澜.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对弗洛姆自由思想的解构及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