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于提升社会交往能力的小学英语融合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指向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是以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为目的,开展融合教育活动,探索指向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融合教育途径。指向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可在多种空间形式、多样交往方式的基础上,让特殊学生增强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英语课程本身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功能就是交流,对于公立学校中随班跟读的特殊学生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英语教师也承担着融合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提升社会交往能力的小学英语融合教育实践途径
1. 融·听——迈出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第一步
英语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等方面,而学校中的一些特殊儿童往往是有自闭倾向或是孤独症,很多时候与老师或其他孩子无法正常交流,如何帮助孩子在英语课上迈出这关键的一步,笔者认为教态亲切,语调优美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当班上有比较特殊的孩子时,英语教师更要关注自己授课时的语音和语调。
运用多模态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上的师生语言交流是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如果教师可以运用不同模态的教学方式,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授译林五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这个单元时,由于语篇是童话故事,教师在教授前可以先播放故事的视频动画,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也包含这些特殊儿童。笔者班上有个孤独症孩子小A,从前上课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有时会轻轻地自言自语,但从不抬头看老师,老师叫他他也仿佛没有听见,但当我在接班时第一单元播放金发姑娘被突然到来的三只熊吓跑的时候,他居然和其他孩子一样笑了起来,老师这时可以用眼睛的余光注视他的一言一行,英语教师也可以在视频播放的适当时间暂停,抛出一些问题,或是让孩子想象一下故事的后续发展,这样可以慢慢地将孩子注意力从刺激性强的动画自然而然转化成刺激性较弱地单纯的语言,教师也可以把动画和讨论交叉进行,保持他们的新鲜感和注意力的持久,让他们有意愿主动倾听下去,就这样小A居然坚持倾听了近半节课的时候,这样的成果是让人惊喜的。以上是通过视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样还可以通过听觉的,味觉,触觉等方式有效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教授水果或果汁的单词或句式时,可以让学生上来尝一尝;教授动物的单词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听声音来辨别和学习学生迫切地想要参与进活动,那必然会认真倾听老师的英语表达,设置此类信息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能帮助激发特殊孩子的听课欲望。
2. 融·动——提升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破冰期
当教师通过第一步吸引特殊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孩子愿意抬起头来看着你,并倾听的时候,教师需要抓住这个特殊的契机,通过各类交互的活动尝试让特殊孩子能融合进课上的各项活动。当然,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孩子有参与到活动中的意愿,都应进行正面引导。如笔者在教授译林二上歌曲<Apple song>时,由于歌词朗朗上口,曲调又极富感染力,教师便带领孩子一起站起来边做动作边学唱,孩子们兴致都很高,整个班级的氛围也很热烈,这时,老师特别关注了一下自己班上的一个有狂躁症倾向的小C,平时上课他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一会儿站起来在教室里跑一圈,还时不时的会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严重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而当大家都沉浸在欢快的英文歌曲时,小C也抬起了头,虽然没有站起来,但手也在默默地跟着同学们一起做,这是个好苗头,教师立即用眼神予以肯定,当他同时张嘴在跟着大家一起唱时,教师便马上用英文进行表扬:“You are so great! Please stand up,let’s sing it together!”话刚说完,孩子就很开心地站起来了,唱得很大声,此时,教师便又表扬了他的发音,其实这类孩子是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类孩子教师在英语课上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不一定是语言,有时眼神即可,后来,小C还当上了英语的小小领读员,每次上课前都不再外面追逐打闹了,早早地站在讲台上准备领读,发音越来越标准,人也越来越自信。
3. 融·说——突破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瓶颈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破冰和磨合,如果孩子可以比较主动地进行倾听和互动,那么说明他们已经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语言的输入环节,接下来,我们可以重点进行孩子语言输出的引导。这是整个指导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环,因为毕竟语言输入相对比较容易,而一旦需要输出,便是要面对老师甚至是全班同学,这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建设。教师如何利用英语学科交流的特殊性有效引导学生初步进行语言的输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针对特殊学生设计问题链中较为简单的问题,或是从一个单词的填空式回答开始,不断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如在进行译林六下<The lion and the mouse>故事复述时,第一句话教师可以起头: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big _____.然后让社会交往暂时有困难的那个孩子接下去,由于只需要表达一个极为简单,可以脱口而出的单词“lion”,孩子也会配合,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孩子一起给予他鼓励,而有时个别孩子尽管心里清楚地知道答案,仍然不愿意说出这个单词,教师便可以带着他来把这个简单的单词说出来,哪怕他嘴巴愿意张开,但声音仍然很轻的情况下,也非常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让他感觉开口说英语也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慢慢地在教师的一次次给的机会和鼓励下,从一个单词的输出,一直到一句完整的句子或是一段小短文的输出,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有生词或是有一定难度的先可以让其他孩子来回答,不然容易让孩子感觉压力,并退回原来自我封闭的状态。
4. 融·合作——实现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全面发展
以上的活动其实均只是帮助孩子实现自己在英语课中的融入,指向社会交往,势必最后是需要能明确地与其他孩子进行英语的沟通和交流,哪怕只是最简单的语言交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而这个部分也是相对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有的孩子在课堂上个人起来朗读或表达已能比较顺畅,但当小组活动或群体活动时仍然比较胆怯,这时教师在英语课上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分工完成各种任务的形式,实施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具有明确交际目的的任务活动。例如,设计“制作英语手抄报”的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收集资料、设计版面并用英语撰写说明文字,在这过程中社会交往也在悄然开展;开展“英语小剧场”活动,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英语短剧等。这些任务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可以让团队中能力强的孩子带动那些交往困难的孩子,同龄人的沟通有时更加顺畅一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的方式构建了适用于指向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小学英语教学的融合教育实践模式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其一定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融合教育实践能够显著提升特殊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李慧琴. (2012). 融合教育视角下的普通学校教师态度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3), 58-62.
2.张翠兰. 解读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J]. 家长, 2021, (27): 70-71.
3.许立宁. 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 天津教育, 2021, (27): 121-122.
4.桑丽珠. 创设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情景教学[J]. 学周刊, 2021, (28): 147-148.
作者简介:周赟(1984.1-)女,汉族,江苏苏州人,苏州市学士中心小学校,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