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力教学”视角下初中英语听说课堂融入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
王文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文英,. 浅谈“张力教学”视角下初中英语听说课堂融入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探索,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078.
摘要:
对英语语言课堂进行文化的拓展,是课堂张力的一种体现。在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国文化既是践行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指示,也是呼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提升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语言能力,为文化强国奠定人才储备。同时,正如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说“好的教育,能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让学生通过日常学习了解世界并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朝着至臻的方向发展。本论文将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为例,从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效果两大方面来探究中国元素融入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英语听说课教学中国元素教学策略张力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78
基金资助:本论文属于 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元素的实践探究”论文成果之一。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简介

本单元主要练习如何描述人的外貌和长相,本课时为第一课时,重点练习与外貌有关的基础词汇(如tall/ short/ thin/ heavy)、询问外貌长相的句型(what does she look like?) 及其回答。本课时涉及的语法点为多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形容词的排列顺序。从原有知识储备以及实际学习能力上来讲,本单元词汇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这为插入中国元素提供了时间保证。

二、本课时探索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 设计理念

     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的能力,突出语言的功能性;践行学科融合教学,凸显课程的综合性;贯彻活动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使其乐学善学。

(二) 设计思路

将中国元素融入英语教学听说课课堂,总的思路是将听说课划分为两部分——“听”与“说”。“听”指的是听教材的听力并练习目标语言,“说”指的是用本课时目标语言说本课时相关的中国故事。首先,笔者运用提问——聊天的方式导入本课时教学内容。笔者提问学生“Who is the cutest boy in your class? ” 学生们脱口而出一个名字,笔者追问 “What does he (she) look like?”,引出主题。在这一部分笔者以图片形式新授单词和短语“tall/ short/ big/ small/ heavy/ thin/ of medium height”,并以表格形式总结如何描述人物外形,为下面的口语练习打下语言基础。

接下来,笔者过渡到语法点多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通过图形的介入,教给学生们自己总结规律——越能描绘所修饰的名词的本质性质的形容词,位置越接近所修饰的名词。然后让学生完成三个句子加以练习。然后,笔者邀请学生用英语口头描绘医学科学家屠呦呦或者终南山院士的外貌特征(二选一),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们注意句子的重读,要求学生听课文的听力,并要求学生模仿课本听力的重读,总结“一个句子当中哪个部分需要重读?”,最终引导孩子们总结:“说话者想要强调的部分需要重读。”这样,完成了本课时语法和语言能力的教授。

借由活动,笔者提问“所有中国人全部都是黄色皮肤吗?”该问题将课堂张力拉抻到中国少数民族,并引导、教授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和介绍少数民族。笔者先后以不同形式(图片、音视频)向同学们展示出三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中国俄罗斯族,拓展、教授相关联的单词(如: majority/ minority/ ethnic groups/ Uighur/ Chinese Mongols/ Russian Chinese...), 设置选词填空、听录音回答问题、造句子、编对话等多项活动,让学生们用英语描述图片中所给定的三个少数民族代表们的外貌特点。这一部分聚焦于听说课的“说”——用目标语言说图片中少数民族的外貌特点,这也是本课时的高潮部分。

三、课堂实施效果

(一)目标语言知识点(单词、词组、句子重读、语法)的掌握效果

通过课堂表现不难看出,学生对单词、句型的掌握非常熟练,在听完听力以及老师的讲解之后,对句子重读也能达到理解、运用的地步,与同学编制对话的时候能够充分注意到重读的处理。整体来看,对语法点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个名词学生能够理解透彻,但运用不熟练。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采取了“口诀”+“图示”的办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

(二)对于课堂张力(中国元素之拓展)的反应

学生在用目标语言描述屠呦呦、钟南山的时候,能轻而易举地讲出“She is of medium height. She has small eyes, a small mouth, two small ears, and she has a round face.”和“He is tall, but not heavy. He has two small eyes, a big nose, two big eyes, and he has a round face.” 等描述人物外形的语句。在描述视频里蒙古族歌手傲日其楞的外貌特点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起立抢答:“He is tall and thin. He has two small eyes,a big nose, two big ears,a big mouth and a long face”。接下来,在听完关于蒙古男孩和新疆男孩的录音对话以后,学生们能轻而易举地辨别出听力中所指的新疆男孩,正确率达100%。最后笔者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国俄罗斯族姑娘们的照片,询问学生“Are they foreigners or Chinese?”所有的学生们回答“外国人”。这样一种“颠倒”为接下来的结果揭示增添了刺激和趣味。笔者播放了一段中国俄罗斯族女孩和母亲的视频对话,对话里这对母女就她们的民族归属做了幽默的解释,表明自己虽然长得像外国人,但却是中国人。这令同学们大为震惊,更加激起学生用目标语言介绍图片里俄罗斯族女孩的学习兴趣,主动、高效地完成了对中国俄罗斯族的英文简介,再一次巩固练习了本课时目标句型。

四、小结

对于初中英语听说课融入中国元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探索,笔者提出将“听说课”分割成“听”与“说”两部分,“听”教材里训练目标语言的听力,“说”则用目标语言说相关的中国故事。通过教学实践与课例均证实了本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高效性。笔者和团队将一如既往,继续深入探索如何将中国元素融入英语教学各课型(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以期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建设添砖加瓦,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多的实践参考和教学案例支持,真正、切实地发挥语言的功能性作用,培养呵呵提升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参考书目:

1. 刘道义、郑旺全 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 七年级(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P4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P5)

3. [英] 怀特海 著, 庄莲平 王立中 译注, 《教育的目的》,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12.10 (P5)

作者简介: 王文英、女、硕士研究生,河北沧州人,中学一级教师。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