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商酌 陈佳欣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商酌 陈佳欣,.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J]. 预防医学杂志,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297.
摘要: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主要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中凝固,从而造成了静脉回流不畅。如果对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会导致下肢疼痛,浅静脉曲张,从而使患者的患肢肿胀变得更加严重,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如果情况严重,还会进一步引发肺静脉血栓、致残等严重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质量产生影响。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和相关的护理措施的分析,对其展开了积极的治疗,配合相应的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有利于病人的康复。本文在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和预防护理进展,为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预防护理
DOI:10.12721/ccn.2023.157297
基金资助: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导致的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分别为其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临床表现形式[1]。在临床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没有被确诊和治疗的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死亡率可达70%。医护人员需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展开必要的评估、预防,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处理,这一点非常重要[2]。本文就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措施的研究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深静脉血栓概念以及主要临床症状

1.1深静脉血栓概念

首先血液凝固是一个自然过程,身体遭遇创伤或存在伤口时就会被自动触发。当复杂的凝血机制启动时,一个类似塞子的血凝块会堵住伤口以防止流血过多[3]。有时候血液凝固会产生在不需要防止大出血的静脉内,这些不适合的地方包括:腿部、骨盆、甚至更罕见的发生在手臂。我们在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4]。而血液高凝状态是在身体产生伤口以后,血液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使其更容易凝固,来填补伤口上的缺口,避免流血过多。深静脉血栓多见于长期卧床、四肢无法活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1.2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

患肢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加;在运动时,这种症状会加重,当患肢抬高时,症状会有所缓解。在发病1-2星期后,可有浅表的静脉暴露或扩张。当血栓出现在小腿肌肉静脉丛的时候,会对小腿后面造成压力,从而导致局部疼痛,也有可能是当患肢伸直,脚突然向上翘起的时候,会导致小腿深部肌肉疼痛。重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会有股白肿,甚至是股青肿[5]。股白肿是指整个下肢肿胀,疼痛,在股三角区,大腿内侧,小腿后部有明显的触痛,皮肤呈青色,同时伴有体温上升,心跳加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就是股青肿,因为股骨内的股静脉和侧枝都被血栓完全堵住了,静脉的血液循环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组织的张力非常大,从而引起了下肢动脉的抽搐,造成了肢体的缺血;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患肢疼痛,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并出现水泡,足背上的动脉没有了,身体的整体反应和体温的上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出现休克和静脉坏死。

2深静脉形成的病因以及危险因素

2.1深静脉形成的病因

杨晋、张丽芳[6]表示目前公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1)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液流动缓慢,会使活化的血小板、凝血因子等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延长,易诱发血栓,尤其是在血管损伤部位,更易诱发血栓,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

(2)静脉内皮的损伤:静脉内皮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若静脉内膜受损可致静脉内血栓形成,常见于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

(3)血液高凝状态:由于血液的高凝集作用,使得静脉内的血液极易凝结,再加上内皮细胞的破坏和血液循环的减慢,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2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

张柳娟、徐春燕[7]指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1)年龄:虽然深静脉血栓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生,但是数据表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80岁年龄的发生率比30岁时高出30多倍。年龄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老年人的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导致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丛和静脉瓣袋内淤滞较重。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2)制动:临床上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患深静脉血栓,久坐、经常长途坐车或坐飞机旅行的人群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也较高,这是因为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对下肢静脉的回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动后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风险。(3)静脉血栓史:有23-26%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常呈高凝状态。(4)恶性肿瘤:19-3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合并有恶性肿瘤,肺癌是最易引发深静脉血栓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他如泌尿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恶性肿瘤也容易并发。恶性肿瘤引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肿瘤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常高于正常,而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C蛋白及S蛋白浓度却低于正常。另外,肿瘤的手术治疗及化疗也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乳癌、淋巴瘤、浆细胞病等化疗病人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可能与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诱导高凝状态、抑制纤溶活性、肿瘤细胞坏死及静脉插管等因素有关。(5)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有基因突变或遗传性抗凝物质缺陷的患者,在所有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有5-10%是由原发性血液高凝引起的。正常人体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C蛋白系统、组织因子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因子等,抗凝血酶能抑制Xa、Ⅸa、Ⅺa和Ⅻa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及肝素样黏多糖能促进其抗凝作用。C蛋白、S蛋白系统可使凝血酶和血栓调节素在内皮细胞表面结合,抑制Ⅴ因子和Ⅷ因子的活性。基因缺陷导致抗凝物质缺乏,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原发性抗凝物质缺乏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0.5%,这其中包括纯合子基因缺陷和杂合子基因缺陷。纯合子基因缺陷者发生血栓的比例较杂合子高得多。原发性血液高凝者DVT首次发生的时间常在45岁以前,往往在手术、创伤等情况下诱发,且血栓容易反复发生,血栓的部位常不典型,临床上常可见肠系膜静脉血栓、颅内静脉窦血栓等。(6)产后: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其形成与血液高凝血有关。产后胎盘脱落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止血,避免产后大出血,除了子宫自身的收缩,还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怀孕时,胎盘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足月时达最大值,女性体内的雌三醇含量是正常情况下的1000倍以上,女性在怀孕后期,会引起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的分泌,从而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增多,从而加剧了血液中的高凝血块,从而引起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3.1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马丽、曹莉[8]提出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有:(1)药物预防:应用华法令、肝素等抗凝剂,可减少血流粘度,促进深部动脉供血,防止血栓的发生。小分子量肝素具有抗凝疗效好、不需要对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监控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更少出现出血风险。常见给药方式: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ml,左右交替使用,1日一次,一般联用7天。进行肝素抗凝治疗的需要注意有无过敏反应,并且在出现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要注意控制肝素的剂量和时间。有深静脉血栓风险的人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2)机械预防:机械预防包括间歇或持续小腿气动压迫,分级压力袜(GCS),使用弹力绷带等。①气动压迫:气动压迫是通过对肢体末端的袖套进行充气和放气来促进加速血液流动,促进血液循环以减少血栓形成。②分级压力袜:分级压力袜被广泛应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通常与肝素联合使用,即利用外界压力对静脉壁施加压力,从而达到加快血液循环、增加血流的目的。③弹性绷带:弹性绷带可以调整病人体内的压力,达到调整病人血液循环的目的[9]

3.2护理措施

(1)制定护理手册:为患者制订健康宣教手册,帮助患者熟悉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预防及护理措施。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因素,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生活护理:高胆固醇饮食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因此患者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10]。(3)早期活动: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患者术后平卧超过6天,可能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早期锻炼是预防的关键因素。患者麻醉清醒后,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完成趾屈伸和内外翻运动,做好足踝、膝关节屈伸运动。(4)患肢护理:患者术后应立即给予抗凝药物联合弹力袜,以促进患者的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注意保持患者温暖,室温维持在25℃[11]。对已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应卧床休息1-2周,注意抬高患肢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严格观察患者的体温、患肢肤色、脉搏强度等指标,每日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胫,以判断疗效。(5)溶栓护理:①使用溶栓药物后,密切关注患者的患者色泽、温度、脉搏、心率的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作出处理。②并发症:使用溶栓药物后,最易出现的并发症是出血,常表现为牙龈出血、手术切口渗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密切观察,每周查凝血酶原时间2次,对于已经出血的患者给予积极处理。③溶栓后处理:溶栓后患者如不宜过早下床,患者不宜过冷或过热,以避免溶解的血栓退落,避免形成致命性的肺栓塞[12]

4小结

在大手术、骨折、肿瘤和长期卧床的病人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它是一种多发、反复发作的疾病,并且容易与诸如肺栓塞这样的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结合在一起,这使得它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因素有充分的认识,并进行预防性护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病情,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让患者的症状快速减轻,对康复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蕾,王贺,宋科,等.标准化护理流程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3):387-390.

[2]董晓燕,李玮,黄德花.基于PDCA循环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1):2037-2040.

[3]周之音,陈燕.基于Caprini与IMPROVE评分的预防式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8):1464-1469.

[4]范本杰,王丰男.基于Autar量表评估预防护理对乳腺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4):728-732.

[5]王开英,王守娜.风险分级评估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控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4):732-735.

[6]杨晋,张丽芳,石晓梅,等.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7):1164-1168.

[7]张柳娟,徐春燕,王飞飞,等.运动康复护理结合疼痛管理预防老年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及术后疼痛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25):3465-3469.

[8]马丽,曹莉.循证护理干预对预防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1):148-149.

[9]姬俊玲,齐艳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在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528-529.

[10]邹燕红,廖静,刘金玲,等.基于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6):919-921.

[11]李慧,岳忠娟,王丽燕,等.快速康复护理在预防股骨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术后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4):693-695.

[12]吴婷,陈敏.家属参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获得性肌无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2):337-33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