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下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问题研究
曾存荣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曾存荣,. 数字化生存下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问题研究[J].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236.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该群体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也逐步加深。流露出对虚拟社交的一种靠近和沉浸,其社交诉求日益体现出复合型、动态性、虚假性、娱乐化的特征,甚至会呈现出病态、畸形的非良性依赖表现。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对网络社交媒体的依赖问题,探寻人与媒介的共生关系,防止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异化,并从三个层面提出矫正之举,希望能够改善当下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受众中普遍存在的移动社交媒介依赖失衡局面,积极引导合理的媒介使用态度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社交媒体媒体依赖
DOI:10.12721/ccn.2022.157236
基金资助:

一、大学生社交媒介依赖情况

(一)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笔者随机发放网络问卷,回收有效答卷200份,范围辐射到大专、大学四个年级和硕博研宄生各个层次,平衡了文理科和男女生的差异,尽量保证了取样的科学性、平衡性和覆盖率。

调查现实,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较长。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平均每天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28.57%的受访者使用时间超过8小时,仅9.52%的受访者控制在3小时以内。由此可见,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和认可度极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社交媒体之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已嵌入并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通讯类社交媒体是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社交媒体,其他功能类社交应用占较少比例,娱乐放松现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占总人数的90.91%,其次较为强烈的需求表现为维系现有的社交关系(占总人数的86.36%)、获取新闻咨询(占总人数的68.18%)。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使用社交媒体还有多方面的需求,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日常的支付购买、参与线上活动、自我展演等等。其中通过社交媒体来完成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47.83%,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也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群体的工作领域,例如钉钉这类办公类软件已成为常见应用。

二、大学生用户社交媒体依赖归因

(一)主体因素

1、缺乏自我管控

大学生群体对于娱乐放松选择多样化,通过刷短视频、玩社交媒体附带的小游戏、看八卦资讯等达到娱乐放松目的。适当的娱乐放松可以缓解人的身心疲劳、起到益智解压的作用。然而,过度娱乐则正是大学生群体缺乏自我管控的典型性特点。自我管控的缺失,会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如若不加以管控和制止,便有转向“媒介依存症”这一病理性现象的风险。

2、个体自身性格因素

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还与个体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内向型性格的人来说,他们的个人距离更为敏感,由于不善言辞,与关系一般或是陌生人交谈时往往会较为局促不安,而社交媒体的出现隔离了交谈双方的空间距离,为其提供与外界联系的另一种状态,很好的保持了与外界的距离感,并由用户随意控制社交的距离、节奏以及方式等等。因此,他们相较于外向型性格的人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更重。

(二)媒体因素

1、多重属性共同作用

如今许多社交媒体兼具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属性。就经济属性而言,例如微信、微博、QQ等都已推出在线支付功能。使用者仅需要通过社交媒体中的扫一扫功能就能快速便捷的完成商品购买流程,彻底改变了人们日常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模式。微信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社交功能,还延伸出各类商业气息十足的小程序,例如打车、充值、网购等,公众号也可接广告推广来进行流量变现。而政治属性方面,如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主流媒体入住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时常发布国家大政方针、实事报道等引导人民参与政治生活。同时,许多地方政府也开通了政务微博,为人们的参政议政提供渠道和平台,积极引导人们参与国家及公共事务的谈论与管理,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文化属性方面,表情包、二次元、丧文化等亚文化最初发展壮大也是从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中诞生。

2、媒体自身特质强化受众依赖程度

“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具有“理解”、“定向”、“娱乐”的目的,他们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的,而这种依赖程度取决于媒介向受众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今大部分社交媒体通过大数据、算法等新技术抓取用户的浏览记录、停留时长等,绘制出用户画像从而进行精准推送达到聚合流量、用户群体的目的。分众化、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无疑最大限度的迎合了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用户的自我管控在宛如“知己”的社交媒体面前消耗殆尽。

(三)环境因素

1、学校媒体环境优势与媒介素养教育失衡

大学相比于其他环境因素,无疑是媒介资源的聚合地。校园网遍布学校各处,同时由于进两年疫情的影响,学生在家或在学校宿舍已成常态。钉钉、企业微信、微信小程序等社交媒体所附带的应用都为学校的网课教学提供了便利。大学校园作为学生媒介使用的温床的同时,却缺乏了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许多大学甚至并没有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学校教学之中。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有53.64%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学校并没有开展过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一味的使用社交媒体而缺乏了必要的自我管控以及对过度社交媒体依赖所可能造成的危害的一个清醒认知。

2、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媒介对其的广泛影响。尤其是自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社交媒体更是显示出其强大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功能。政府发布的政策通知、疫情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同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呈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逼迫着未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们加入其中,甚至社交媒体已逐渐与人们的生活保障息息相关。而大学生群体在学校时,会因学生会工作、学院学校各类活动或任务等而必须使用社交媒体来进行洽谈协商,以达到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大学生用户社交媒体依赖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加快推进个人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人的社会化进程,为人的加速社会化提供契机。大学生群体作为即将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的人,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无疑正面临着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临界点。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他们就必须通过对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参照群体的学习和模仿来明晰自身的社会角色与分工,而社交媒体就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化的“受化者”,借助社交媒体能够转变传统中被动的社会化过程,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接触、联系外界来完善和健全自身的人格。

2、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已经离不开社交媒体的作用。而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社交媒体的延伸功能更是完全渗透进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大学生群体也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给自己“充电”学习。在现在这个时代下,正确适度的使用社交媒体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消极方面

1、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

支离破碎的媒介信息与五颜六色的媒介产品充斥着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和生活,过度的社交媒体依赖使其逐渐成为媒介的受控者。根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来看,社交媒体的重度依赖首先就表现在使用者所陷入的“信息泥沼”,无聊时会下意识打开社交媒体或频繁刷新社交媒体、随时关注动态更新等等。社交媒体也使大学生用户朋友圈停滞在浅层面,点赞、转发、评论等程式化的浅社交无法缓解用户个人的孤独情绪,反而成为一种无效社交下的精力损耗。由此,使用者每天将花费大量时间在处理社交媒体的信息上,而逐渐失去完成其他任务的时间,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在“泥沼”中无法挣脱。

2、网络社交所带来的现实沉默

在调查问卷的“你的社交模式”一问中,有83.3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更倾向于线上的交流方式,线下交流时较为沉默,仅对特定的人较为健谈;而仅有6.67%的受访者表示更倾向于线下交流。可见目前的大学生用户已经逐渐有习惯线上化社交的趋势,然而过度的网络社交也暗含着人际交往障碍、社交恐惧症等隐患。

四、规制和缓和措施

1、用户个人加强媒介素养

大学生个人的媒介素养可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培养。首先从技术方面,需提高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能力。在内容方面,大学生面对信息过量的社交媒体时,容易产生在拉扎斯菲尔德曾提出媒介的负功能观中的“麻醉”效果,因此,加强对信息的鉴别、筛选、抵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加强社交媒介素养的同时,适当的“社交斋戒”也是必要可行的。2016年年底,腾讯研究院组织了一场为期15天“社交斋戒”的实验。所谓社交斋戒,就是与社交媒体进行“断舍离”,尝试暂停使用社交媒体以此来控制自身对社交媒体的重度依赖。同时,这也提高了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社交的精准性,在自身规定的使用时间内,你只能回复特定的重要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远离了虚假的无效社交,将自身从“信息泥沼”中挣脱出来。

2、国家与企业协同合作,堵疏结合

首先,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社交媒体使用的法律法规,约束媒体行为。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环境中,一旦缺乏硬性制度的管控与规定,将会导致谣言、网络暴力、灰色信息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大学生虽已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但在面对如洪流般不良信息的侵蚀下,对其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者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国家必须出台社交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社交媒体供应方对于大学生群体身心成长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还应当完善监管体系,国家网信办、工信部与社交媒体运营商共同担任“把关人”角色。加大技术投入,构建人机协同内容生态,对于不当不实不良言论进行及时屏蔽与删除,对于发表不良信息的账号及时封锁以及事后追责。例如微博话题评论中时常有分裂国家、危害社会的不良言论;微信群、QQ群中是谣言扩散的高发地,这都需要国家与媒体运营商的共同把关与管理,才能营造出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环境,确保国家网络安全,才能使大学生群体免受不良信息的毒害。

最后,社交媒体运营商应将社会效益置于优先位置,可推出应用限额等功能,赋予用户自主限定使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而无法自拔的局面,防止过度的社交媒体依赖。

3、学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个人加强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作为“媒介温室”的高校也应重视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教育和观念的培养。

首先,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进行强调和学习。定期组织班级辅导员和学生进行媒介素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过度社交媒体依赖的危害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正确引导。虽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线上的讨论有一定的便捷性,但也应当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线下的课程讨论,在面对面交流和接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才表达能力,帮助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校园生活。

其次是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重拾生活重心。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活动,摆脱线上社交的思维定势。曾有大学就开展过让学生“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的校园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使大学生摆脱对媒介的依赖,走出寝室与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构建和谐友好的同窗之谊,使其更好的感受校园生活,营造积极向上、青春活力的校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交氛围与积极向上的生活中,消除自身的孤独感,以致于更加积极主动的面对学习生活。

最后,学校要对重度社交媒体依赖的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应定期对学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测试,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缓解学生内心孤独焦虑的症状。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