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
王春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春虹,. 预见性护理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J]. 预防医学杂志,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306.
摘要:
目的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对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接收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86例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试验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43例。参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试验组使用预防性护理的方式。对比满意度、生活质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满意度(93.02%)、生活质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9.30%)等较参照组更优,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当把预见性护理应用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身上时,提升护理的质量,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出现,满足患者的护理效果,实现提升满意度的目标,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护理满意度;预见性护理;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生活质量
DOI:10.12721/ccn.2023.157306
基金资助: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人造材料修复受损的人工股骨头和髋,从而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全髋置换术可以减轻患者的髋部疼痛,纠正髋关节的变形,重建髋关节的稳定性,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提高髋关节的运动能力。但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护理人员的预见性介入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深静脉血栓是由于深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一种病理表现,主要发生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有些患者可以自行治疗,但更多的患者会继续恶化,危及到四肢的健康。结果表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分别为40%~84%、1%~7.0%和0.2%~2.0%。而且,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而且老年人经常会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并发症,这就增加了手术的风险。近年来,为了减少 DVT的发生率,采用预防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或减少 DVT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疗效[2]。文章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情况进行讨论,现报告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回顾性选择本院接收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86例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试验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43例。入组标准:①选择具备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指征的患者;②选择知晓研究内容,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③选择临床资料完善,并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剔除标准:①排除器官功能异常和依从性较低的患者;②排除沟通障碍、患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③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④排除近90天接受过心脏手术的患者。试验组由22例男性患者和21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30-76岁,平均(53.21±7.77)岁;发病到送医时间1—3h,平均(2.33±0.91)h;参照组由23例男性患者和20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31~76岁,平均(54.24±7.66)岁;发病到送医时间1.5—3.5h,平均(2.55±0.92)h;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

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健康教育、日常心理辅导、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以及在床上进行必要的体位指导。

1.2.2试验组

采用前瞻性的治疗方法。首先,护士要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病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确定其可能的情况,分析其病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并采取相应的身体运动干预和每日监测;在进行身体运动的过程中,护士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四肢的运动,在进行肢体运动的护理时,要注意的是手术的方式和力量,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良好肢体位置。适当地进行肢体按摩,可以有效地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采用心理介入的模式,将患者的治疗经验介绍给患者,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的心情变得更好,这样,患者的治疗就会更加的重要,也会更加地配合。其次是对肢体的治疗。定期检测患肢的运动状态、感觉、颜色、温度等,询问患者患肢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测量1d1次、患肢、健肢测到的周径超过1.5 cm时,应避免使用热敷,以免加重耗氧量,如果患肢出现发绀、肿胀、疼痛等深静脉血栓前兆,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三,运动患肢。6小时后,鼓励患者进行积极的运动,如屈膝、股四头肌、一天三组、一组20—30次,逐步增加运动量,帮助患者尽早下床。最后是食物的保健。在手术后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高盐高胆固醇食物,以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食物为主,多吃粗纤维素、新鲜蔬果,防止便秘。最后是药品的治疗。术后12小时,腹腔内注射4000-6000 IU的低分子肝素钙,1天1—2次,注意伤口的引流和敷料情况,如果注射部位出血、皮肤粘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应及时停止服用。

注意低血压等其他意外情况的预防,观察患者电解质浓度,控制好钠浓度,避免其过高,或过低。对于自身存在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前最好不要服用降压药, 除了要限制水、 钠摄入量,还需要控制饮食,适当补充血容量,控制血流量速度,然后去枕平卧。要想实现对循环血量的有效维持,确保血浆的再充盈,需要对超滤量比较多的患者,合理调整超滤的速度。结合病情,科学应用升压药物, 如果发现患者在治疗中发生了低血压情况,要定期补充成分血、 血浆,重视营养的补充,确保置换术的顺利进行。 若出现胸闷,或者是口唇发绀等并发症,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此外,如果患者的下肢循环差, 周围神经出现病变,最好不要选择下肢静脉穿刺。

医护人员自身要强化责任心,加大管理与护理的力度,提前预防与杜绝差错。在预防性护理过程中,首先要保持严谨的作风,结合不同护理操作的规程,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注意技能培训,在根本上提高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减少差错的发生,减轻痛苦,从而加强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症的有效预防。

最后,要做好出院指导工作,一般在卧床 2 周中,要坚持患肢锻炼,教会

患者各种体位时,注意患肢姿势,要保持外展位,预防患肢屈髋超过 90°。在运动中,要避免膝关节进行过伸、过屈位动作。术后的 3 周,可以扶拐下地,进行一些简单活动活动, 但是在手术后的6周中,不可以驾驶汽车。完成手术3 月 时,患肢可以行走,但需要预防患肢受其他外力的撞击,也不能够进行持续性的剧烈活动。此外,患者在出院后的1~3 周,还要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1.3.1满意度

对比两组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开展评分。总分为50分,以30分、40分为划分阶梯。在30分以下,为不满意、在30—40分之间,满意。在40分以上为十分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3.2生活质量

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使用SF-36量表,评估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职能等指标,数值与护理效果成正比。

1.3.3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对比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深静脉血栓出现的例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出现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的满意度更高,(P<0.05),见下表1:

表1两组满意度的比较(n,%)

微信图片_20250305143441.png2.2生活质量对比

试验组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存在,(P<0.05),见下表2:

表2两组生活质量对比(n,(x̄±s))

微信图片_20250305143443.png2.3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3:

表3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n,%)

微信图片_20250305143446.png3讨论

随着髋关节置换术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能有效治疗各种髋关节疾病,但是绝大部分创伤性操作均可引起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严重,引起肺栓塞,不但影响了手术疗效,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本文就人工关节置换术中下肢动脉及浅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关系做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静脉损伤等、静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血流停滞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3]

其中高凝状态是置换术中,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体的凝血机制,其在活化后,会导致人体中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个时候静脉血流会瘀滞,静脉内膜也会出现损伤。分析血液凝血平衡机制受到破坏的原因, 患者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中,会受到手术操作的刺激,细胞因子也会释放,对外源性的凝血进行激活。再加上,手术操作中止血带的应用,可能会造成血管内膜出现损伤。当其中的组织出现损伤时,所释放的细胞因子,也会损伤其自身的内皮细胞。上述情况,都会激活凝血反应,从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如果在术中,患者的血管持续损伤,也会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发现其主要出现在患者的下肢,临床症状为疼痛,患肢会无力,并且伴有肿胀、 压痛和紫绀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胸闷、 呼吸困难等情况。 如果在手术治疗中,出现了上述情况,一定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理。

当然,临床上必须加强对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视程度,并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延长了使用寿命。近年来,因患者护理服务需求及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治疗需求,我们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既要有药物的介入,还应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4]

因常规护理方式均按科室相关规定制定,故,从执行情况来看,由于前瞻性不强,预防性不足,难以对PVT进行有效的防治,所以,要通过优化传统护理模式,引入预测性前瞻思维,实现防止DVT发生。这一过程应重视预测性护理应用。预见性护理在执行之前及执行期间,预测了患者可能发生的系列问题,总结出了重点护理的内容,并尽早采取适当预防措施,从而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5]。从执行情况来看,利用资深护士及团队集体智慧,为了明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依此制定了相应预防护理计划。另外,为了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必须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其中肢体护理与推拿护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的,加强下肢血液循环,以期达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确保了患者手术后安全。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来观察预见性护理对于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6]。这一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明显少于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

总之,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有效地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朱鹤霏.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J]. 现代实用医学,2019,31(10):1397-1398.

[2]郭宁,莫东霞.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34-35.

[3]黎裕萍. 膝关节置换患者对深静脉血栓机械预防依从性的研究[J]. 现代医学,2019,47(2):228-232.

[4]何元平,江永发,黄浩,危伟浪,唐满英,刘婉敏,张颖仪,何文婷.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专项护理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8,16(26):3277-3279.

[5]周香萍. 全程护理干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8,32(12):1946-1947.

[6]李志霞.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1):50-5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