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的影响评估分析
秦建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秦建波,. 实施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的影响评估分析[J]. 护理研究杂志,2024.5. DOI:10.12721/ccn.2024.157364.
摘要: 目的:观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采取康复护理对其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纳入时间范围即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参考组和分析组,每组32例,给予全部患者常规护理,对分析组加用康复护理,比较组间精神症状、睡眠质量和依从性。结果:分析组精神症状相比于参考组较为良好;参考组睡眠质量差于分析组;分析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采取康复护理,能够缓解精神症状,促进睡眠质量以及依从性的提高。
关键词: 康复护理;精神分裂症;睡眠质量
DOI:10.12721/ccn.2024.157364
基金资助:

近年来,在生活压力增加、意外事件频发等因素的影响下,精神分裂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社会退缩、暴力或自杀等表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精神分裂症治疗的过程中,还需加强护理干预,促进整体效果的提升[1]。康复护理结合患者病情以及康复需求等,调整生理、心理等方面干预措施,提高康复效率和效果。旨在分析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选取了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期间诊治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参与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诊治的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时间即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在随机数字表的应用下,将32例纳入参考组,其余32例分在分析组。参考组年龄23-51岁,均值(35.66±4.01)岁,男18例,女14例,病程2-14个月,均值(7.81±1.36)个月;分析组年龄24-52岁,均值(35.61±3.97)岁,男17例,女15例,病程3-15个月,均值(7.79±1.30)个月。对比组间基本资料,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可比。

纳入要求:(1)患者临床确诊为精神分裂症;(2)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3)患者遵医性良好;(4)患者年龄超过18岁。排除要求:(1)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2)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异常;(3)患者中途退出研究。

1.2方法

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生活指导等。

分析组:基于参考组,加用康复护理,其内容如下:(1)心理干预: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带来巨大身心负担,故应提高对心理干预的重视度,加强和患者交流,通过自我暗示、深呼吸法以及移情易性等方法策略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2)情感支持:在患者入院后,带领其熟悉医院环境,将医护人员向其介绍。在该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保持责任心、细心和耐心,给予其情感支持,协助其提高治疗信心。开展情境模拟训练,为患者提供社交机会,促进其交际能力恢复。(3)行为干预:为患者提供行为引导,协助其养成健康饮食、运动习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科学采取系统脱敏法、疼痛刺激厌恶法以及认知干预法等,纠正其错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习惯。(4)认知干预:加强疾病认知教育,将康复锻炼的必要性告知患者,及时提供疑问解答。与此同时,为患者提供思维以及认知训练,促进其依从性的提升。(5)睡眠干预: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系统评估,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加强睡眠环境管理,确保患者休息环境舒适、干净以及安静,加强通风、光照以及温湿度管控。通过睡前泡脚、局部按摩、冥想放松等方法促进入睡,改善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1)精神症状;以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量表为评估依据,量表最低分为30分,最高分为210分,评分越高则代表症状越严重。

(2)睡眠质量: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判断,各指标分值在0-3分之间,评分越高则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3)依从性:患者能够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未见抵触情绪,则为依从;患者需在家属和护理人员反复劝解下方可配合或直接拒绝配合,存在明显抵触情绪,记作不依从。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5.0,计量和计数资料的表达形式为(x̄±s)和[(n)%],分别实施t值检验和X2值检验;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为P<0.05。

2结果

2.1两组精神状态对比

分析组精神状态评分为(30.15±4.36)分,参考组为(35.11±4.19)分,差异显著(t=4.6400,P=0.0000)。

2.2两组睡眠质量对比

根据表1可知,分析组睡眠质量相比于参考组较为良好(P<0.05)。

表1睡眠质量观察[(x̄±s),分]截图1741069058.png

2.3两组依从性对比

分析组和参考组依从性分别为96.88%(31/32)、81.25%(26/32),存在突出差异(X2=4.0100,P=0.0452)。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的精神障碍,现阶段其发病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未十分明确,和遗传、大脑结构等有关,还与药物滥用、离婚或失恋、丧亲等后天环境息息相关。患者会出现幻觉、思维混乱、焦虑抑郁等表现,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若未能有效治疗,可能会发展至精神残疾,因而应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2]。常规护理存在基础性等特点,有助于患者身心状态的改善,但存在盲目性等不足,制约了整体护理效果的提升。

康复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之一,通过多方面的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全面改善预后。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消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病情控制效果的提升。情感支持能够消除模式环境给患者带来的不安感,还能够参与社交情境中,促进自身社会能力的提升,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全面改善预后。行为干预能够协助患者养成健康行为习惯,能够降低自杀或伤人的危险性,能够有效缓解精神症状,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认知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形成科学疾病认知,正确认识到临床治疗和护理的价值,从而促进认知水平提升[3]。睡眠干预通过针对性指导和建议,能够有效消除和控制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从而改善睡眠质量,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为患者恢复创设良好条件。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分析组精神症状相比于参考组较为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组依从性相比于分析组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采取康复护理具备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改善患者精神症状以及睡眠质量,对于依从性的提升也有着积极影响,值得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莉. 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价值及睡眠质量的影响评价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 (09): 2231-2233.

[2]钟爱红. 系统性睡眠干预与康复护理结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提升评价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 (07): 1690-1692.

[3]李咏洁,李绍轩. 多维度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 [J]. 智慧健康, 2022, 8 (06): 145-14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