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多,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若不及时加以控制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是以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等功能发生障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在于控制血糖、改善患者微循环[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学“痹证”范围,属于本虚标实证,脾肾阴阳虚弱的基础上,合并淤血、痰湿、湿热阳络等,其中尤以血瘀为主。所以在辩证施治的过程中,要注重化瘀通络。本研究对患者采取黄芪桂枝五物汤辨证加减治疗,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8例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最小的41岁,年龄最大的72岁,均龄(58.24±3.65)岁,病程7-16年,平均病程(13.12±2.23)年;研究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的41岁,年龄最大的72岁,均龄(58.29±3.72)岁,病程7-16年,平均病程(13.21±2.11)年。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可比性较高,符合对比研究的原则。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患者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的刺痛感与灼烧感,研究内容对患者公开,患者知情且愿意配合。
1.2.2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血液性疾病者,心血管疾病者,酮症酸中毒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采取甲钴胺注射液治疗,静脉推注甲钴胺注射液,每次50mg,每日1次。
1.3.2研究组:实施黄芪桂枝五物汤辨证加减治疗。具体配方如下:10g桂枝、红花、当归、川芎、大枣,20g赤芍,30g黄芪,6g甘草、生姜,15g党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加减治疗,下肢沉重者增加7g牛膝,过敏者增加10g苦参,肌肉疼痛者增加10g桑枝。上述药物经过文火与武火煎煮,取汤汁服用,每日服用两次。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改善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所得的数据,用x̄±s表示神经传导速度,采用t值检验,计算后P<0.05表示所得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MNCV、S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MNCV、S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显著改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如表1、表2所示。
表1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比(x̄±s)(n=88)
表2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比(x̄±s)(n=88)
3 讨论
近些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医学界认为该疾病与糖代谢异常、微血管病变、脂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典型症状是患者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等出现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消渴”、“痹症”范畴,属本虚标实的症状,多因淤血壅滞、气血亏虚所致,治疗应以通经通痹、舒经活血为主。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可利尿、抗应激、降压、调节免疫力的作用,赤芍可镇痛养血,桂枝可散寒止痛,抑制血栓形成,川芎、红花、当归可活血通经,大枣可补气血,甘草能调和诸药,清热解毒,诸药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本次研究将88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结果可见,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的研究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得到显著的改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可显著提高其运动与感觉传导速度,减轻肢体麻木等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建议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双敬.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评价[J].糖尿病天地,2020,17(7):43-44.
[2]姜亮.黄芪桂枝五物汤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14):37.
[3]孟帅.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2020,(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