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都要受到适时的教育和指导,所以在开发和实施小学劳动教学课程时,必须以实践为指导,以达到提高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目的。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许多小学生不仅缺少充分的劳动锻炼和劳动意识,还缺少意志品质,所以,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劳动教育”是一种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需要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时,老师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一些劳动实践活动的标准,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确立劳动教育评估的目标,使其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修改了过于偏重筛选的评价方式,把评价目标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了评价的甄别功能,适当的评价目标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评价的双重性,做到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以劳动为主体的核心素养”。在掌握了明确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小学生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识,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劳动,不能对劳动抱有偏见,要让自己体会到劳动带来的乐趣,让自己感到劳动的荣耀。为此,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估方式,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应加强对学生的认识,注重学生的劳动行为,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并保证其落实;要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是最光荣的,劳动是最高尚的。
二、多元评价主体,对劳动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估的时候,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的父母们进行合作,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要让教师、父母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多维的互动的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要着重于评估的要点,注重学生的劳动过程与完成情况,并注意学生的能力提高情况,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估,促进他们的成长。首先,在自我评价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探索、自主发展;其次,通过相互评价,可以有效地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使他们在互相帮助、互相补充的同时,一起成长;教师评价能够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校公益服务劳动和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有效的反馈,同时也要多用赞美的话语,采取鼓励的方法,用一种正确的发展视角来看待学生,用鼓励的话语来激励学生的成长。父母评价在劳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父母对孩子进行关爱的评估,能让他们的劳动热情得到有效的激发,让他们能更好地参加到家里的劳动中来,从劳动中学到生活技巧,让他们的劳动素质持续提高。
三、浅谈“一核五维”评估体系建设
在课程设计之外,在小学班级的劳动教育课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要建立一核五维的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也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评估的方式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态度,还要重视学生的进步程度、劳动感悟和综合能力的进步,要兼顾过程管理和及时评估,同时还要重视成绩的确定和成果的定量评估,并将两者相结合。一核就是核心的劳动能力,在评价指标中有具体的描述,使学生掌握一些生活中必备的劳动知识,如扫地,拖地,擦物品,洗衣服,整理物品等,其中对这些基本的、重要的劳动技能占了很大的比重。五个维度就是全面发展劳动意识、劳动知识、技能、习惯、素质。在评估学生劳动结果时,应注意从这五个方面来考虑、测量。
四、劳动教育成效评估应多样化
教育效果,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同其主观期望的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在劳动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是两个主体,所以,对劳动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估,应该以双方的获得感为重点;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评估,主要有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理念、劳动情感等;教师要从转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等方面来评估,最后体现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的的完成情况,只有这样,劳动教育的成效评估才能达到多元化。此外,还要对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有没有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有没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五、优化劳动教育效果评估,体现劳动教育价值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劳动教学进行评估时,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仅注重学习成绩,这是一种没有长远眼光的行为,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每个孩子都要尊重,不能仓促下定论。”在劳动教养方式下,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师的主观性的影响。因此,评价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评价的对象应该包括学生、教师、父母和社会,才能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保证评价的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多维多层次的评价时,要防止“一刀切”,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六、实践与思考,推动觉悟的提高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而劳动教育课程也应对此进行教学探讨。在获得优质的劳动教育经验后,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增长。在参加了劳动实践之后,学生们可以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开阔眼界,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放,更加活跃,可以提出新的观点,从而达到创造性的发展。在深入劳动实践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促进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培养良好的思维。
结语:开展“劳动教育课”是顺应新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精彩的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实践技能,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教学评估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发展。为此,老师们要跟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步伐,注重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通过制订劳动教育清单,对劳动内容和范畴进行界定,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样化,从而建立起一套新型的小学劳动教育评估制度,以评估为基础,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得以实现,从而使学生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蒋红黎.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1.
[2]李玉芬,任乐乐,陈建博. 浅谈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7):39-41.
[3]胡岩. 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