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目前来看,现代大学生面临着经济、人际关系、就业以及情感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这就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日益增长。相关会议曾提出,高校要坚持不懈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具备健康与理性平和的心态。校方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让校园能够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基地。而要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从中获得感悟和自我心理调适技巧,与学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是心理健康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快速实现教育目标
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内容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使其能够实现全方位发展,身心健康成长。而这样的目标核心意义在于助人自助,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能与优势,寻找合适的资源,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潜能和能量。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学生自己才能最为有效的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每个人的心理情绪、想法及各种因素都来源于自身所产生。若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不能敞开心扉、打开内心世界,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即便是教师再怎样向学生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相关技能与能力对他们今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也只是走一个过场。而体验式教学优势在于,其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积极且自愿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自身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发现个人优势和潜能,深层次挖掘自身资源,进一步实现自主目的,从而顺利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1]。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以往传统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式及手段相对单一,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很少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极大程度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活动,所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和营造的学习环境都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以往被动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内容,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知情合一目的,达成学以致用目标。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加强调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良好的教育对掌握的心理知识进行行为改变和透彻感悟。该课程旨在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逐步完善自我人格。对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多元化的体验式教学开展,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育效果[2]。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体验,感悟心灵
简单来说,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以大学生主体和知识以及各种情景相互作用产生的悟性活动。这就恰好说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对学生之间的不同需求及动机给予充分尊重,且关注个体,强化大学生对自我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共同实现最终教学目标。在创设相应情境时,心理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正确体验,使其能够与情境融为一体,从中产生情感的共鸣。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思想与心理情况,对学生所产生的体验情形进行记录,为后续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奠定基础。例如,心理健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一个“人生遗嘱”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与创设的情境融为一体,通过对人生、家庭情境和自我进行分析,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这一环节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示自己第一次回顾过往生命历程,也重新认识了家庭和父母,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美好生活。由此可见,经过由情境、体验、感悟组成的体验式教学过程,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心理释放,在快乐与冲突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和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我的体验,能够产生理解他人的意识,以助人先自助为最终发展方向[3]。
(二)案例分析,体验活动
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为帮助学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剧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呈现出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既可选择表演,强化体验感,也可作为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问题产生不同的体会。例如,宿舍熄灯之后,学生群体存在严重的说话和打游戏现象,这就对其他学生的休息睡眠造成了一定影响,还导致彼此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模拟一场情景剧,主题设定为夜间宿舍讲话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避免该现象的发生。而在活动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进行情绪表达的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艺术性表达,情境演绎结束后,要对存在问题学生的尊严给予充分尊重,能够做到保护他人隐私,进一步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外实践,面对生活
教师不仅要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更要将教学内容融入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走进生活之中,将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利用矛盾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深层次理解,从中形成正确三观。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当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生活时做好相应的记录,根据这些内容可以让教师在教学时产生更新的想法及观念,并将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学习,获得共同进步。例如,向学生讲解挫折应对及压力管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联合当地残联协会组织一场篮球比赛,这场篮球比赛的队员则是一些聋哑人,相较于健全人而言,他们沉浸在无声的世界中,同时又失去了口语表达能力,但在赛场上他们的注意力更加专注,渴望赢取最终的胜利。经过这场意义深远的比赛活动,学生将会对生活、人生有了新看法,在面对未来的挫折与困难时能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结论:综上所述,基于新时代教育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应有所转变,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其中,能够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体验,从中感悟心灵,领悟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当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便会形成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学会释放内心的压力,从而面对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赵郝锐.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3, 42 (12): 43-45.
[2]应丽莎.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J/OL].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3[2023-12-28]
[3]李晓菲. 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合中的运用研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9, (10): 143-144.
孙军敏,男,汉族,籍贯:皖肥西 生于:1984-01,工作单位: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单位省市:安徽省合肥市,单位邮编:020601,职称:助教,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