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疾病中心血管病症较多见[1],患者通常需施行长期治疗,对其身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患者诊治期间需给予适宜护理干预,以提升其恢复性[2]。本文以盲选于我院(2017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间)行诊治的92位心血管病人实施探究,其中半数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另外择取对象施行沟通饮食护理。对入选研究对象护理施行情况行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盲选于我院(2017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间)行诊治的92位心血管病人实施探究,应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各46位。对照组中男性人员及女性人员数量分别为30(65.22%)/16(34.78%);年龄最小值为49岁,年龄最大数值为70岁,年龄段平均数值在(59.7±5.2)岁。观察组中男性人员及女性人员数量分别为31(67.39%)/15(32.61%);年龄最小值为50岁,年龄最大数值为70岁,年龄段平均数值在(59.9±5.6)岁。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比较具可比性(P值大于0.05)。
1.2方法
对照组:心血管病症讲解及日常不良习惯纠正,诊疗指导等。观察组:优化排班制度,合理规划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开展沟通技巧培训,提升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性。由护理人员开展主动交流,期间注意态度友善亲和,语气适宜,语言通俗易懂,结合肢体、神态等加强患者理解,提高沟通效率,满足患者需求,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建立友好护患关系。应用视频、图书等形式加强患者正确饮食结构掌握程度,对其不良饮食行为进行纠正,食谱中尽量选取高蛋白食物、新鲜水果、蔬菜等,对盐摄入量进行控制,增加用餐次数,减少每餐摄入量,告知患者烟酒危害性,并通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予以饮食调整,避免消化不良等意外情况发生。
1.3观察指标
评估准则:参考中国常模结果及SDS、自制饮食掌握性及信赖性问卷。患者症状消失或存在较好改善,无焦虑、抑郁情绪,知晓正确饮食结构,信赖性较高,未见消化不良情况为显效;患者症状有较好改善,存在轻度焦虑、抑郁情况,对正确饮食结构有大概认知,信赖性一般,轻微消化不良为有效;患者症状无变更,有焦虑抑郁情绪产生,不了解正确饮食结构,无信赖性且存在消化不良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依据本文所研究的心血管患者护理内容开展数据统计探析,具体采取软件SPSS20.0、Excel数据库,其中计数、计量资料检验分别应用X2、t,表现为百分率、均数方差,P<0.05为差异较为显著。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护理施行情况
差异性干预下,观察组心理情况、饮食掌握程度、信赖性均优于对照组(P值在0.05或0.01以下),见下方数据。
表1护理效果对比(n,%)
3.讨论
心血管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可能出现负性情绪[3],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患者诊治期间可通过加强沟通及饮食干预,促进其恢复。研究中,观察组在沟通饮食护理干预下,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有所改善,对正确饮食结构有充足认知,对护理工作信赖性提升,消化不良等情况得到改善。证实其应用对患者身心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导致此结果的因素可能在于护理期间加强沟通性,可有效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升依从性[4]。加强饮食管理,确保患者生活习惯适宜,对其恢复有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心血管患者行沟通饮食护理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崔香玉. 心血管疾病护理常见问题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09):182-183.
[2]张静. 个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01):131-133.
[3]李伟. 浅析心血管护理中的危险因素与应对措施[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1):119-120.
[4]冯翠竹,王飞琼. 老年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护理风险管控策略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7):2070-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