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属于艺术学科,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对于学生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艺术素质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而思政教育属于人文类学科,主要通过系统化的传授思政知识,提高学生思想高度与道德品质。而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思政教育内涵,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以美育德,是推进立德树人目标落实的有效措举。为此,高校音乐教师应明确自身育人责任,提炼音乐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渗透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思政元素,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问题
(一)对音乐教育重视不足
新时代到来对于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由此衍生了多种新型教育理念,大思政便是其中之一,是指在不同专业与学科中实施思政教育,从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这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主流发展趋势。但是部分高校对于音乐教育重视不足,并未根据时代发展,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教育方面,因此缺乏对跨学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导致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并未关注思政教育融合,这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需要高校能够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明确时代变革对教育的新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积极探究跨学科教学模式。
(二)音乐教师思政素质偏低
高校中的音乐教师主要毕业于音乐专业,因此大部分的音乐教师没有接受过思政教育,这就导致音乐教师的思政素质偏低,要知道音乐教师是融合思政教育的主体,如果教师自身思政素质偏低,就不能够精准的掌握音乐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同时不能将两者深入融合,最终将会影响融合效果,这是当前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所面临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能够关注音乐教师思政素质提升,加强音乐教师思政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两者的科学融合,从而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校教育主要以灌输教育模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学生被动的听课,在教育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安排,在枯燥的氛围与教师权威下,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缺乏认同感,因此影响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效果,这是当前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之一,需要高校能够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改变传统教育格局,关注学生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一)提高音乐教师思政素质
在高校中要想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需要明确教师主体地位,加强音乐教师思政素质提升。高校中的音乐教师主要毕业于音乐专业,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与教育能力,但是由于教师所属艺术专业,并未系统化的接受过思政教育,因此大部分的音乐教师思政素质偏低。由于教师不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难以在音乐课程中精准提炼思政教育元素,最终影响了两者融合的效果。而要想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科学融合,需要提高音乐教师思政素质,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合理提炼思政元素,将两者有效融合,从而发挥双重教育效应。首先,学校应为音乐教师组织思政教育培训,对音乐教师展开系统化的教育,传授音乐教师思政理论知识;其次,可以让思政教育与音乐教师共同备课,为音乐教师分析与提炼其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探究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方法。最后,应鼓励音乐教师自我学习,使其建立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借助网络收集相关教育案例,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保持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先进性,使其思政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为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支持。
(二)将教材有效融合
为了能够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入融合,不仅需要提高教师思政素质,同时应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教材是开展教育的主要依据,要想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高校音乐教师应将教材有效融合,探索音乐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音乐教学中,在音乐的渲染与熏陶下,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思政内涵,同时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使其思维情感与道德素质同步提高,从而实现以美育人。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应为学生选择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感受到启发,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例如在开展音乐赏析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保卫黄河》与《建国大业》等具有思政元素的音乐资源与影视资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以及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知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历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开展第二课堂
在高校中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仅仅要充分运用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将两者融合,同时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借助第二课堂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借此推进全方位育人落实,增强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效果。相对于初中与高中来讲,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时间相对宽松,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为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课余时间,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借助第二课堂将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推进其持续性开展,从而发挥良好的育人效果。首先,高校可以在内部组织音乐社团与艺术社团,委派音乐教师负责指导,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思想形态,挖掘相关思政素材,组织各类思政主题的社团活动。其次,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军歌大合唱、革命歌曲演唱会以及红色音乐赏析会等,借助上述活动组织,将思政元素渗透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学生感知音乐内涵,从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突出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价值。最后,高校还可以借助校园广播,为学生播放经典的革命歌曲以及励志歌曲等,发挥音乐感染力,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情感,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与生活。此外,大学生是网络主要受众群体,对于网络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借助校园网站,为学生推广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歌曲,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断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使其系统化的接受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参与兴趣从中感知思政教育,道德素质与艺术素养全面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将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审美素养、道德修为,实现以美育人,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当前素质教育目标相契合。为此高校应提高对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视程度,提炼音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音乐教育融合,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引导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系统化的接受思政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思想水平、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雅珂.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 2021, 000(011):121-124.
[2] 李杰源.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思路及文化传承途径探究——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23(1):I0042-I0042.
[3] 唐文生.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 2021, 41(1):101-106.
石秦,女,汉族,籍贯:辽宁,生于:1977—03,
工作单位: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单位邮编:100000,职称: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