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3年初我国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进入统一思想、提振信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疫情时代,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号召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而这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做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因其关乎全体、影响深远的特性而备受重视,抗疫三年间医疗和教育领域频现英雄人物,他们展现出的不仅是伟大的爱国精神和过硬的专业素养,更是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所以在后疫情时代总结和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就尤为重要。
一、后疫情时代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
医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早期的过渡阶段,低年级学生刚刚脱离学习压力巨大、生活内容单一的的高中阶段不久,又进入课业压力仍然较大、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的新时期【1】,高年级学生则在疫情防控中度过了大部分的高校生涯,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较为明显,所以目前在校的医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表现都不成熟,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和情绪调适上,在某高校2023年春季学期的268起咨询的求助原因中,有67起与人际关系有关,134起与情绪有关。在合理认识当代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内部条件之后,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和社会的外部因素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虽然经济复苏进程正在持续推进、稳中向好,但毕业生就业率水平仍不乐观,不仅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更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渠道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预期和心理健康状态产生影响,所以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预防工作,降低心理危机和极端事件的发生率,培育当代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每个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机制构建思路
(一)普遍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分类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要达成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心态,减少心理危机发生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要针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专业帮助,而这需要我们能够精确识别正在面临心理问题的学生,完整的筛查评估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践中,主要将心理健康筛查评估体系按时序分为三部分:普遍测评、测后访谈、分类关注。普测部分,由于医学本科生在新入学时与其他学科门类的大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对医学职业发展路径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逐渐明确等等,所以一年级新生和老生的普测量表选择侧重应当有所不同。同时,心理健康普测结果应当以合适的形式反馈给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测评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可以减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测评的猜忌和抵触,增加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在普测结果的基础上,目前各高校多采用约谈的方式进一步保证筛查评估的可靠性,但各校约谈的质量不一,部分资源丰富的高校采用专家约谈的形式,而多数高校的测后访谈工作只能由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承担,而由于人手不足且其他工作较多等等原因,即使有访谈前的技能培训,也无法保证访谈质量,导致许多本该被关注到的学生脱离视野,无法得到及时的干预。所以需要各高校予以重视,既要不断建强本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提升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素养,又要充分调动区域内心理健康专家资源,精准化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后续分类别提供关心关爱和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指引【2】。而在分类关注方面,各校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异就更加明显,大多数高校在普测之后只能针对普测和访谈中表现出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保持持续关怀,缺乏与教务、学工、保卫和研究生导师的联系,各高校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在注重信息安全的同时建立信息互通机制,签订保密协议,在注重提升各部门心理健康素养、保护学生隐私、做好人文关怀的同时,为需要关心关爱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持续扩容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强化心理服务宣传与推广。
随着近几年心理学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加之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2023年以来心理咨询的预约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活动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教育部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这个要求保证了各校有基础的健康教师资源配备,但不足以应对日渐增强的心理健康教学、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压力。建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才能有针对性地针对医学生各年级、各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需要合理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和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或者通过走访宿舍与面对面交流,掌握本校医学生心理成长动态和身体情况,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3】。与此同时各校应不断开辟宣传与推广的渠道,借助抖音、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等年轻人感兴趣的渠道,通过科普文章或视频、体验式活动、心理中心实地参观等方式,不断将心理健康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消解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和对求助的未知感、恐惧感,全面加强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力、实效性。
(三)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心理育人,促进校内外各部门建立协同体系。
教育部要求各校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后疫情时代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学工部门可有可无的一部分,而是需要校内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大工程,各个部门和岗位都应当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辅导员要关注班级心理健康指导,研究医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相关因素,定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发展特点,净化自我的心灵,转变不良思想【5】。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要强化专业引领职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应对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行政和后勤岗位教职工要在平时与学生交流时保持尊重和热情的态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感染学生,耐心地和学生交流,拉近和学生之间距离,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产生集体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6】。
(四)积极开展学业和就业指导,架好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是具有极强的职业属性的,绝大多数医学生在入校时都怀抱着一颗成为医疗行业从业者的初心,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在经济逐渐复苏的后疫情时代,各高校在建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时时绕不开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问题难以解决,心理问题便会层出不穷。所以各高校应重点加强积极开展学业和就业指导,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引导学生做好求职准备,铺平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路径。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层分类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咨询和心理咨询,打通心理专业的服务和就业服务之间的信息壁垒【7】。
疫情带来的冲击正在消散,但医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这要求各高校“内外兼修”,不仅要提升自身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能力,更要向外辐射,建立健全后疫情时代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长效机制,营造全校、全地区、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伦刚,王昕玥. “后疫情时代”青年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升路径探析[J]. 潍坊学院学报,2021,21(06):107-110.
[2]向梓嘉. 后疫情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对学生心理重建的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8):281-283.
[3]李娟,陈心怡. 后疫情时代复学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研究——以浙江省某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为例[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7):156-157+164.
[4]段媛媛.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耦合发展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1):51-52+55.
[5]姜艳,卢真.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 大学,2021,No.498(04):63-64.
[6]陈梓尧,齐璇,杜舒宁,陈浩,任在方. “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京内部分高校学生为例[J]. 心理月刊,2020,15(24):5-7+240.
[7]刘福莲.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