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过程中要形成的适应终身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思维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逻辑推理、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适时转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思维性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好学习方向,促使他们自己寻找合适的方法和路径,促进自身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接下来,笔者结合这样的教学进行分析。
一、分析规划,完善方案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规划设计数学教学方案。这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有一定了解,为学生创造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并且在课堂上开展灵活教学,依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从而协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有理数”知识教学中,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即设置问题“通过10÷3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那么请问这个数字是不是有理数呢?”,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并回答,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他们是否掌握了“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这个知识点,从而对后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让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1]
二、促进讨论,培养思维
基于核心素养,数学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交流和互动,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形成的观点看法大多存在不完美的地方,需要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思维方式的构建。同时,同年级学生直觉思维方式相近,学生在倾听和辩论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启发,可以结合他人的观点,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形成批判性思维。比如,在《平行线及其判定》的知识教学中,中学数学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平行线判断的实例,让他们通过对那些例子的探讨来论证是否平行,把握平行判定的原则,以此训练他们的思维,既要让他们去想证明过程,也要让他们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进而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思维来看待事物,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关注主体,激发热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要使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换到“学生”,就必须在确保“教师”引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学科知识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它需要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以人为本,用诙谐的语言、放松的气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应用题练习中,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白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带领他们去剖析问题,将问题的条件与逻辑关系整理出来,一层一层解决问题。接下来,老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对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剖析,从而在排除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找出问题关键所在。
五、分析数据,建模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依旧不知道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本质就是学生不会收集信息与整理数据,是缺乏数学建模思维的表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让学生可以将实际问题提炼、抽象成数学模型,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的数学包含不等式、方程、函数、统计等知识点,都是很适合培养学生建模思维的切入点。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从数学建模思维角度入手,积极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应用题“我校为了丰富校园活动,计划购买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共100副,其中乒乓球拍每副50元,羽毛球拍每副100元。要求购买羽毛球拍的数量不少于乒乓球拍的数量,请设计一种购买方案使所需总费用最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之间的公式,列出方程或不等式,并建立函数图像来解决问题,更直观地分析并得出问题结论。在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数学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2]
六、强调探究,创新发展
创新思维初中生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了创新思维,就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数学学习乃至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也是重中之重,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备素养,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自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教授有关“三角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给学生留下大约10分钟的课堂探究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规则定理。有些同学是用量角器来进行度量和计算的,有些则是用纸张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然后把它们重新拼合起来,得到结论。可以说,学生们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让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主动思考,创造新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动力。
七、完善归纳,促进总结
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教师要注意指导他们进行归纳与总结,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在章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一章内容进行回顾,并指导他们有效归纳与总结知识,从而进一步了解所学的内容,也为今后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建立知识系统,要求他们对每一个知识要点进行标记,并对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注释,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课本上的创意题一般都是直接略过,毕竟这些题目并不在考试范围内,这种方式看起来是为了“节省时间”,但实际上却给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老师要将开放式创意问题灵活运用起来,与学生一同去想办法解决,同时,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看法,和学生做伴,共同探讨问题的重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水平,为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打下良好基础。
八、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不再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思维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基于此,初中教师应当认识到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规划设计数学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看待现实世界,进而在知识探究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伟兵.基于学习兴趣的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0(32):22-23
[2]李静.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读写算,2019(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