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护理研究进展
尹婷婷 李星利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尹婷婷 李星利,.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杂志,2024.9. DOI:10.12721/ccn.2023.157403.
摘要: 本文聚焦于儿童医疗中静脉通路建立的重要性及其受到的局限与面临的挑战,通过综述近年来该领域的文献,阐述并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基本概念、适用范围、技术优势与挑战,以及穿刺技术与操作要点、护理管理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对国内外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当前该领域存在人力资源短缺、患儿及家属配合度低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未来研究方向和技术应用前景的预测与建议,期望促进该领域护理技术水平的提升与患儿护理质量的不断改善。
关键词: 留置针;穿刺护理;静脉留置针;研究进展
DOI:10.12721/ccn.2023.157403
基金资助:

一、引言

儿童医疗中静脉通路建立是实施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基础,同时也是救治危重患儿并保障生存的关键环节。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与新生儿及儿童重症监护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静脉通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受到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血管细小、脆弱、解剖结构复杂多变等的生理特点的影响,加之皮肤娇嫩,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和失败率,特别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其血管更为脆弱,渗漏与损伤的风险更高,这也提示小儿静脉通路的建立面临着诸多挑战。此外,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解剖结构差异大,增加了穿刺时定位和进针的难度,且婴幼儿好动,不易配合,进一步加大了操作难度并增加了再次穿刺的几率,反复穿刺或不当操作可导致血管损伤、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影响患儿康复进程。给予静脉通路在儿童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建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本文旨在总结并分析近年来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护理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与总结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在留置针选择、穿刺部位、操作方法、封管技术、留置时间、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期望促进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升儿童医疗整体水平、缩短患儿疗程、提升治疗效果。

二、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概述

小儿静脉留置针,即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或套管针,是结合儿童生理特点与血管曲度设计的输液工具,核心组成包括不锈钢制穿刺引导针芯(金属针芯)和可长期留置在血管内的软管(多为PVC材料的外周静脉导管)[1]。使用时,将金属针芯与导管一同穿刺并置入入患儿血管内,随后存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金属针芯,将软管留置在血管内,为后续药物的疏松创造了环境与输液通路。根据儿静脉留置针的规格、长度和用途,可分为直型、Y型等多种类型以适应不同部位对血管穿刺的需求。小儿静脉留置针的适用范围广泛,包括新生儿及婴幼儿、需长期术野治疗的患儿、危重患儿、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等。新生儿与婴幼儿应用静脉留置针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这类患儿因血管细小、脆弱且穿刺配合度差等等因素导致反复穿刺,减少患儿痛苦的同时起到血管保护作用。而长期输液治疗患儿,包括接受肠外营养支持、化疗或抗生素治疗的患儿,静脉留置针则确保了治疗的连续性与稳定性[2]。针对危重患儿,在急救和重症监护中,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则是为了快速建立稳定的静脉通路以达到迅速满足患儿急救需求的目的。针对因肥胖、水肿等原因导致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留置针也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穿刺选择。

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可长时间包埋在血管内,避免了反复穿刺,降低了感染风险,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软管材质不会对血管造成过度刺激或损伤,有利于血管的保护,并为持续输液、输血和药物治疗提供了稳定通道。但同时该技术也面临着患儿可形成静脉炎、血栓形成、导管移位等并发症等风险,且婴幼儿难以配合首次穿刺仍然增加了操作风险[3]

三、穿刺技术与操作要点

3.1穿刺前准备

1)患儿准备

3岁以下患儿:利用该年龄段患儿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穿刺前通过安抚及逗引患儿,同时使用温柔的语调、语言和耐心的态度,消除患儿陌生与恐惧。同时询问监护人使用患儿熟悉的词语和手势,并放置患儿喜欢的玩具,配合轻轻拍打或抚摸脸颊、四肢等,减轻其不安程度并起到安抚其哭闹的效果[4]

3岁以上患儿:针对年龄段患儿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的特点简要、耐心解释穿刺的过程与重要性,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等正向反馈,夸奖其勇敢、聪明,取得其配合。告知家长在穿刺前禁止喂奶喂水,以免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增加吸入性窒息的风险。协助家长约束患儿头及腿部,以保证穿刺过程稳定。

2)环境准备

确保穿刺环境明亮、整洁,在自然光线下穿刺,若光线不足需使用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0cm,确保操作者身体与手不遮挡注射部位的光线[5]

3)物品准备

准备对应型号的留置针、肝素帽、消毒液(一般为4.2%安尔碘)、止血带、棉签、敷贴、输液器、无菌手套等[6]

3.2穿刺步骤解析

1)穿刺部位选择

头皮静脉:适用于3岁以下小儿,依据为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一般选择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

四肢静脉:适用于3岁以上患儿,一般选择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

2)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使用消毒液(4.2%安尔碘)螺旋消毒,消毒直径8x8cm,待干后预备穿刺。

3)穿刺角度与深度控制

穿刺点的上方5cm处扎止血带,绷紧皮肤后以15~30°角度直刺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少许,确保留置针套管全部置入静脉[7]

4)留置针固定

松开止血带,连接肝素帽,用敷贴固定留置针,确保针壁两侧和肝素帽处固定牢固,避免撕脱。针对油脂分泌过多的肥胖患儿加用长胶布固定沿留置针环形包裹头部。

5)操作难点与应对策略

血管细小应对策略:选择直、粗、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操作;施术者应具备丰富的穿刺经验并掌握穿刺技巧,轻柔操作以减少对血管内壁损伤。

患儿不配合应对策略:穿刺前进行充分安抚与解释,取得患儿信任与配合;利用家长的力量协助约束患儿,确保穿刺过程顺利;针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尝试与其沟通交流,分散患儿注意力。

静脉炎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套管针堵塞预防:正确评估血管情况,及时调整封管液与封管量,保持正压封管;套管针脱出预防:加强固定工作,确保留置针固定牢固,重视油脂分泌过多的患儿的套管固定情况避免滑脱。

四、穿刺后护理管理与并发症防治

4.1穿刺后护理管理

在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后护理中,确保无菌操作的同时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情况,且需要合理使用透明敷料穿刺成功后,立即用无菌棉签或纱布轻压穿刺点,按压止血以确保无血液外渗。后续护理过程中,保证所有接触穿刺部位的物品均为无菌,操作前也需彻底清洁并消毒双手,佩戴无菌手套,避免交叉感染。保证每日至少检查穿刺部位一次,评估穿刺点红肿、疼痛、渗出等情况。注意检查透明敷料下的皮肤,确保无压力性损伤、过敏等不良反应。选择透气性好、粘性适中的敷料,以减轻对皮肤的刺激。每3-7天更换一次敷料,更换敷料时,需轻柔揭除旧敷料,避免对穿刺部位造成机械性损伤[8]

4.2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感染识别: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甚至脓性分泌物。处理:立即拔除留置针,消毒后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视严重程度考虑是否使用抗生素。

渗血/渗液识别:表现为敷料上有新鲜血迹或不明液体渗出。处理:检查穿刺点是否固定牢固,必要时重新固定,针对渗血/渗液持续的情况需考虑拔除留置针并重新穿刺。

导管堵塞识别:输液不畅,推注有阻力。处理:首先检查导管是否打折、扭曲或受压,排除后尝试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若仍无法疏通需拔除留置针重新穿刺。

静脉炎识别: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疼痛、条索状硬结。处理:立即拔除留置针,消毒后局部热敷并涂抹消炎药物。

4.3患儿与家属教育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其对留置针护理的认识和配合度,同时强化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效果。指导患者家属正确识别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出等异常表现,一旦发现应立即上报。强调保持穿刺部位干燥的重要性,避免水、汗液等浸湿敷料。同时,指导家属正确清洁与更换透明敷料。提醒家属避免患儿参与剧烈活动以免留置针脱落或移位。同时,告知家属如何正确固定留置针,避免该部位受到牵拉或压迫。向家属普及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知识,包括避免长时间在同一部位穿刺、合理使用药物等。

五、研究进展与创新技术

5.1固体材料

固体材料的更新主要体现在水胶体敷料的应用上,主要用于留置针的固定,以预防皮肤损伤,加速愈合。优点在于此类敷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能保持穿刺点干燥,避免穿刺周围潮湿造成感染。3M弹性柔棉宽胶带:特点在与其弹性好,对透明敷料四周边缘起到加强固定作用,避免敷料卷边导致的粘贴不牢固。应用中可结合开窗式固定法以便于护士与家属及时捕捉局部红肿、渗出等情况。

5.2护理流程优化

1)标准化操作流程:

包括穿刺前的评估、选择合适标准化血管穿刺工具与正确的穿刺与固定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信息化管理:

利用电子病历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工具实现留置针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记录,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并避免人为错误。

3)循证护理实践

基于证据的护理策略在提升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操作前应全面评估患儿年龄、病情、血管情况等因素以制定全程护理计划。

4)心理护理: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解释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减轻其紧张和恐惧感。

5)疼痛管理

无痛或低痛穿刺技术及药物镇痛等非药物镇痛方法在疼痛管理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可结合患儿年龄在穿刺点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等浅表麻醉剂,从而实现无痛穿刺,或采用小角度进针、缓慢推进等技巧,减轻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刺激。

七、结论

综上所述,在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管理与并发症防治领域,在技术创新、循证护理实践以及疼痛管理的不断优化的影响下该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有理由相信,该领域的护理水平将持续提升,为更多患儿带来福祉。

参考文献

[3] 郑杰,彭晶. 即时激励护理在静脉留置针患儿穿刺效果及负性情绪中的作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7):2635-2638.

[4] 赵奇,张厚玲,赵鑫. 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2):166-167.

[5] 王艳辉, 张绍彩, 吴云. 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在急性胃肠炎患儿外周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0):76-78.

[6] 唐格. 持续质量改进在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5):127-129.

[7] 杨诗月,雍彩霞,席慧菊.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7):974-97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