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分配不足
双减”政策中很多方面都增加了体育活动时间,而突然丰富的体育运动时间以及体育课时,会造成原本就不足的师资与场地器材资源变得紧张,进而增加运动安全隐患。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年龄限制,对于体育运动中部分运动项目的掌握仍存在困难,因此学校在场地器材的设置方面并没有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不仅如此,我国还存在着体育教师缺口大这一现象,师资力量短缺,部分乡村地方还存在着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现象,更进一步导致了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困难。
(二)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由于场地资源和条件有限,教学内容往往比较为单一。课堂中主要以简单的队列队形、广播体操为主,少数还会学习球类或田径中某一项目中的某一动作,由于资源有限,学习的时间和练习量都不够。此内容的设置就造成了教师教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学生想学的内容不教授或者学习时间过短、掌握过浅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同时也容易挫伤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在发达地区的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中,资源和条件往往较为齐全完备,因此设置项目多,容易造成学习是浅尝辄止,频繁更换。学生于周而复始的项目转换里,看似接触了很多项目,但其实真正掌握的技能却很少。
(三)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分为两个内容。首先是关于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一直受唯升学论与唯分数论的影响。重视文化课,轻视体音美课程是长久存在的问题,“双减”之前很多学校还设有学科课程的周考、月考、期中考,而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却少之又少。初升高有体育加试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学生与家长的重视。放眼小学,没有考试的硬性要求,再加上重智轻体的观念存在,对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与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是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匮乏单一。体育课程的评价一般是终结性评价的期末测试,或是随堂小测。仅通过所学项目的运动成绩测试作为课堂最终评价,缺乏创新过于单一,并忽视了“体教融合”所提出的“教会、常练、勤赛”的要求。
(四)小学体育教师“传统体育”的教育思维
学校体育在儿童的健康促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学校体育的主导者的教师,起着同样的重要作用。受“五唯”顽疾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发展一直处于缓慢且曲折的状态,导致教师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对体育课程的轻视,评价系统不完善,体育教师常遵从较为简单轻松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常见的现象有经过教师简单的讲解与练习后,学生们便可自由活动。小学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因此这
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长期接受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到的技能与知识微乎其微,导致运动能力提升较慢,从而进一步影响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并阻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遵循青少年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根据青少年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可以知道,从幼儿园到1-2年级是基础动作的发育与教学,包括走、跑、跳、爬、攀、抛、推、拉、捕、戳,7-14岁是专门运动和竞赛运动,基本技能在6-7岁就要发育成熟,7-10岁属于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的交接期,因此3-4年级更加注重游戏化教学,不强调技战术教学。从小学五年级11岁开始进入到技战术教学,11-13岁属于基本运用技能的应用期,在这些阶段都可以根据专项运动技能的发展有所提升,只不过提升幅度比较小,14岁以上属于终身使用期。根据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在儿童早期即幼小衔接和在小学1-2年级阶段,重点发展体能的时候是帮助儿童通过基本运动技能向专项运动技能交接的障碍,儿童存在一个形成熟练动作过程中的障碍期。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一些教学观念,比如在传统的课堂中,不论学生的年龄分段大小,全部统一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对的,低年级段的儿童更多的是发展基本体育运动技能。
(二)创新课堂、注重结构化教学
在体育课程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中,需要教师转变旧观念,提供不断有创造有挑战的课堂,重视体育课堂的育人功能,强调所有学生充分参与,可能有的学生运动能力不好,但可以做好裁判,解说员,小记者,提供所有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除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更应该注重学生五育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不是参与者,整个课堂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控制课堂的节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定位,最大程度上去培养孩子的能力。
(三)科学设置运动负荷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运动负荷,达到增强学生体能的目的,同时提高课堂的运动负荷强度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水平,锻炼学生意志力,为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改变体育教师经常说教、浪费时间的现象,在一节体育课当中,所有学生运动的时间应该在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不低于75%,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同时减少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当中讲理论、纠正错误动作、调整队形而造成时间的浪费。除了保证集体学习,集体训练的运动符合以外,学生个人单独的运动时间应占课堂时间比例不低于50%。这样学生更具备自主训练自主运动的权利,同时也减少了学生排队等待训练的时间。
三、结论
综上所述,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有效实施,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练”、赛”、“评”四个环节的递进关系,进而通过这四个环节的逐步推进和互通互融,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罗充.用“学、练、赛、评”催化“内涵”体育课堂[J].体育视野,2020(11):51-52.
[2]胡幸儿.“学、练、赛、评”促教学效果提升[J].校园足球,2020(11):74-77.
[3]张晓军.冰雪项目在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学、练、赛、评”一体化[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2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