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德育重任,教师应深刻认识并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德育之路漫长且需细水长流,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深挖学科德育潜力,以创新手法融入教学,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通过实践强化道德修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使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持续学习,强化德育观念,提升德育施教能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以智慧与爱心照亮学生的未来之路。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发挥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内在需求
语文学科深蕴人文之光,经典篇章如《木兰诗》与《少年中国说》,犹如璀璨星辰,照耀着忠孝爱国、自强不息的精神之路。在语文的殿堂里,教师引领学生漫步其间,细细品读,深刻鉴赏。这些文字不仅勾勒了历史的轮廓,更蕴含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家国情怀。通过阅读,学生们的心灵得以滋养,于无声处塑造着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着自我修养。在《木兰诗》的英勇与柔情中,学会责任与担当;在《少年中国说》的激昂与憧憬里,激发爱国热情与进取之心。语文教学,因而成为了一场心灵的旅行,让学生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汲取力量,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以多彩故事为舟,载学生遨游于情感与智慧的海洋。那些深刻动人的角色,如同细雨润物,悄然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培育着他们的高尚情操。德育,作为人格塑造的基石与终身发展的灯塔,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不可或缺。它不仅是教育本质的深刻体现,更是对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深切呼唤。通过挖掘语文学科的德育富矿,我们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力量,在道德的光芒下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引领时代前行。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是融入德育的巧妙策略。这一创新教学方法显著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有效地点燃了学生对知识的热情与好奇心,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之旅。教师需精准把握学生的成长脉搏,量身定制教学情境,巧妙融入德育元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习得语言文字之美,更在无形中滋养了心灵,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如此,语文课堂便成为了学生品德成长的沃土。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给学生呈现圆明园被毁前的景象和圆明园被毁后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圆明园遭受的劫难,充分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融入德育,既能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该方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能在学习进程中促进学生自我修养的提升。
(二)创新德育融入方式
德育内容对很多小学生来说是枯燥、难懂,教师如果直接向学生口头讲解德育理论很难保证德育融合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方式,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兴趣爱好、教学内容等,选择学生喜爱的趣味性、创新性、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主动了解、体验德育内容,从而实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表演、讲故事、游戏、分组讨论等,这些方法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德育融入过程中教师要科学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德育内容融入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中,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其中的德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
如在教学课文《鸟的天堂》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鸟类在大森林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视频,树木茂盛、植被繁茂、鸟儿自由穿梭,这样美好的画面很好地激发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然后教师再播放环境破坏后的大自然,乱砍滥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鸟儿无影无踪,视觉上的对比和冲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重要性,德育融入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实现。
(三)深入挖掘教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犹如辛勤的园丁,细心呵护着学生心灵的成长。以《孔融让梨》一课为例,教师不仅讲述古代小孔融谦让的美德,更巧妙地将这一经典故事与现代生活相联系。比如,通过分享班级中同学间相互帮助、不争不抢的小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礼让他人”在现实中的温暖与美好。这样的案例教学法,让古老的道德智慧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生动的注脚,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如环保主题的课文,引入当地社区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关注社会、关爱环境,从而促进了其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课堂不再仅仅是文字与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成为了学生道德成长的摇篮。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仅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了道德的养分,筑牢了正确价值观的基石,逐步塑造出健全而美好的人格。这正是教师教书育人深远价值的生动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组织开展生活实践
为了全面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精心策划了“小小图书管理员”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巧妙地将语文课程中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当地图书馆。在活动中,学生们首先接受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学习图书分类、借阅流程以及基本的礼仪规范。随后,他们穿上特制的志愿者服装,正式上岗成为“小小图书管理员”。在协助整理书架、引导读者找书、解答咨询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深刻体会到了服务他人的快乐与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观察并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从而对社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他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理解差异,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此次“小小图书管理员”活动,不仅让学生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如阅读理解、礼貌用语等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实现了“知行合一”,更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社会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提升小学语文德育实效性,需深挖教材内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道德之美。教师当为楷模,言行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内在善念,共筑品德基石,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绚烂盛开。
参考文献:
[1]杨正江.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教学与研究,2020,54(24).
[2]陶诗羽.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38.
[3]吴娟娟.基于核心素养刍议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实践[J].吉林教育,2022(2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