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出台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当下,小学语文教育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学习,又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所以,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对传统文化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关注汉字,拓展能力
汉字由音、形、意组合而成,它的美和魅力也体现在它的形体上。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各种极具表现力的线条组成。汉字的组成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所以每个汉字都能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刻理解背后的文化。汉字虽然只是由简单的点、画、钩、挑组成,但极富神韵。或是点之圆润,画之平直;又或是一字一画,一撇一捺,一横一折,都尽显汉字的形态美。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种极富书法家个人特色的字体,但这些字体都源于匀称的方正方体,这是汉字一直以来的主要呈现形式,体现了汉字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书写中感受汉字的形态美是很重要的工作,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汉字“口”的书写笔顺是“丨、冂、口”,一共三画,但很多小学生的书写笔顺往往成了“丨、口”,只有两画。这样的书写方式,对学生以后的书写有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开始就跟学生说明汉字的书写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在给学生讲解规则后,给学生介绍汉字笔画形成的来源背景,让学生了解汉字演变经过了六千多年的变化,从半坡陶文→东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我们现在用的汉字都是从象形字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通过这样的讲述,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帮助学生深刻感知汉字的形体美。最后教师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汉字的笔顺书写训练,如写“横”时,学生可以在写字的运笔中感知汉字的书写规律和艺术魅力。[1]
二、体验韵律,体验情感
从小学就可以学习古诗词,其目标是将学生引入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之中,感受深厚的文化背景,为古诗词和谐韵律、深邃意境和独特情感所打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获得共鸣,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从人文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它分成几个部分来进行学习:第一,引导学生们进行诵读,理解“思”作为动词时发音是怎样的(读作第四声),并深刻把握古代只有平(一、二声)和仄(三、四声)这两种声调,归纳出平长仄短的特点,把握平声字表达的快乐情绪,以及仄声字表达的低落和愤懑情绪,这些都体现着中国汉字的深厚底蕴。第二,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欣赏诗歌,感受诗人在平仄搭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并以“月”为中心,营造情境,抒发感情。正如古语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古代诗歌时,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感受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2]
三、把握专题,渗透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要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进而吸收内化,达到文化素养提升的目标。老师要定期组织“传统文化我知道”“我是文化传播者”“二十四节气”等主题教育,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整合和深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了解,如,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像重阳节、端午节、中秋、春节等等,阅读典故,了解风俗习惯,弘扬传统美德。例如,我们在《端午粽》学习中,通过“端午节”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屈原的事迹体会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包粽子”比赛,让学生们“动”起来,深刻体验文化活动。
五、融合教材,探索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研究。在教材学习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使课文的知识更加丰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例如苏轼《题西林壁》,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表明了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纪游诗,此诗便是其中一首。“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后,苏轼被贬黄州,心理上的阴影也很大,接着又改迁。我们都知道,他有云淡风轻的一面,我们却看不出消极避世,这些思想在现实中很少能引起小学生的思考,因为他们很难读懂诗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以这些问题为中心进行延伸学习,阐释诗词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诗中蕴含的内涵、哲理,对苏轼的相关事迹进行分析和讲解,还可以拓展苏轼其他的禅意诗词,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高远;他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迈;他是“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我们千古同看一月亮的东坡;他是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苏轼;他是傲骨流芳,是时光中磨不灭的满身少年意气,是经历过浮沉落魄后的旷达辽远,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要学会修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在向世人传播这样的哲理,只有真正达到心灵皈依,才能真的无所谓风雨与天晴,那样人生的困境与逆境于我们而言,便再无区别,只要时刻保持心灵的淡泊、平和以及诗意,便处处都是远方。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进行情境角色扮演、演讲等活动,体会苏轼的情怀以及其内心的豁达,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豁达胸襟。[3]
六、结语
总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但是,在国内,这样的文化融合环境让外来文化大量流入,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给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始终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把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杨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
[2]康琮琮.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试析.山东教育,2021(11):21-22.
[3]刘彩霞.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要融合,更要创新.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