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体系中,医疗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监测预警及感染控制职能[1]。医院感染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的主要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抗菌药物是防治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不合理用药是增加患者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提高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可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2]。抗菌药物是预防及治疗医院感染的首要措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并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3]。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参与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可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一、医院感染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靠医院感染科的护理人员一肩单挑,而需要多种专业的感染人员的全力合作,如在感染方面的专业医疗人员,在用药方面专业的抗感染临床药师等均应成为医院院感预防和管理的专业性人才[4]。医院内部的抗感染专家是一种特殊的院感防控的知识资源,专家们在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医院可能发生的感染制定相应的预案,拟定抗感染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跟踪检查或者进行必要的独立调查,同时运用所获信息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5]。医院感染暴发危机的治理涉及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感染学、统计学和循证医学等领域,需要多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经过系统训练方能胜任工作。然而,根据相关的抗感染调查显示[6],在目前的医院感染的管理队伍中护理专业人员约占全部人员的70%,检验专业人员次于护理人员但远低于护理人员,约占全部管理队伍的20%,预防等其他专业人员仅占约占全部管理队伍的10%;通过对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人员的学历分析发现[7],中、大专以下学历者占全部管理人员的60%,居于首位,大学本科学历者占全部人员的35%,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 5%。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在医院的感染护理人员中以护理人员占绝大多数且大多数的感染管理者的学历水平偏低,足以表明在目前我国的感染管理队伍中极其缺乏专业性抗感染人才,缺少具有相应抗感染能力的专业性高学历人才。在目前的医院感染管理中,专业队伍梯队建设不足,医院感染人才严重缺乏,而且现象普遍存在。
(二)重视程度欠缺,投入力度软弱
目前在我国的医疗机构绝大多数的中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被医院领导所重视,究其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医疗机构领导对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甚至在某些最求效益的管理者面前,被认为院感科可有可无,院感管理工作“只花钱,不赚钱”,将医院感染管理的设定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些检查,应对某些政策,而不是为了真正将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对医院感染管理科室的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上更是以锱铢必较,直接将医院的感染管理设定为了附属[8]。虽然部门医疗机构可能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也有了相应的投入,但是其人员多以兼职为主。有的医院虽建立了完整管理体系,但运行不好,形同虚设。另外依然在医疗机构内部存在着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的现象: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机会多,造成医院感染发生的问题较高,如医务人员对各项侵袭性操作、消毒隔离、手卫生、职业安全防护、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等造成医院感染的隐患[9]。从以上的现象分析来看还在以医院管理者们对医院的重视程度欠缺,对医院的资金投入力度、人员投入力度、管理投入力度、以及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等多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疲软,表现相对软弱。
(三)防控能力不足
具调查显示[10],目前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中,在面对真正的需要进行防控时存在明显的防控能力不足的表现。根据文献显示[11],在对某家儿童医院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该医疗机构中在危急爆发初期医护人员的预防不足,在管床护士发生水痘感染后,科室未高度重视并更换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未立即执行防控措施,导致在护理过程中通过空气和直接接触传播给患者,是 2 名患者发生水痘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于刚刚经历过的新冠疫情来看,对于医院感染防控管理严格的医疗机构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亦会明显的降低,因此在目前医疗机构中对于医院的防控感染依然存在不足的情况。而对于医院感染防控不足的原因,可能与医疗机构中配备的专业型感染管理人员不足以及医院重视程度欠缺,投入力度软弱等有关系。
(四)管理制度不到位
在医疗机构中对于临床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对于防控的程度,医院往往将所有的重心放在了医疗学科的建设之上,未对可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未将危机事发的“触发点”消解在无形之中[12]。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医疗机构中的制度建设不健全,对于预防的制度往往存在应付甚至不存在的情况。尤其是目前对于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的抗菌药物使用超标,超说明书用药等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而且会诱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增加,以及许多疾病的发生。临床调查结果显示[13],目前基层医院普遍存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首先,由于受条件限制,乡镇医院大多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县级医院医师经验性用药比例较高。致使出现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现象;其次,医院感染管理职能制度不到位,专职人员结构不合理,无医师或药师,不能有效指导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部分医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外科系统科室手术后预防用药,无论手术大小,抗菌药物使用已成常规。主要是由于在医疗机构中无明确的制度规定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医师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在靠自己的经验进行使用,即使存在不合理情况也无人监管,造成了抗菌药物滥用的发生。因此,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医疗机构中相关管理制度的松懈和确实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
二、改善医院感染防控的对策建议
4.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加资金投入
按照国家要求和正常的工作需要,在医院的感染管理中,院感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到临床一线,深入到医技工作中切实地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这一主要特点就要求医院所制定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法规、条款等基药满足国家的相关要求也应符合临床实际工作需要,所制定的操作规程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切实将国家的法规与政策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体现在日常管理的制度设定、措施规范和操作流程当中,真正做到在实施院感的相应智能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让临床和所有被管理者心服口服[14]。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医院感染相关法规和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的过程,但与临床、护理行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臻成熟的法规体系相比较仍处于落后阶段[15]。因此建议不断修订和细化相关法律法规的任务已显得十分紧迫。而对于部分年代久远的法律法规,我们的相关相关立法机构应该及时地修订或者补充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内容,使得该法律法规更能适应现在社会的管理需求。同时,必须加强对医院感染防控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从短期来看资金的投入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对于医院的院感防护的其他开支会相应的减少,比如耐药菌的防护开支,环境的消杀开支、医院不必要的医疗开支甚至是由医院感染造成的医疗纠纷和赔偿费用等。
4.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医院感染专业学科建设,加强抗感染性人才培养,建立医院抗感染人才资源库,并保证该资源库人员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稳定性指的是人员基数的稳定性,流动性是指人才的更新和换代,人员的及时培养等[16]。当然医院感染专业的性学科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医院自身的投入和培养,还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比如在相应的医学院校设立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学科,设立相应的学科专业,不断构成更为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从社会层面为医疗机构输送源源不断地才能源源不断的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输送新鲜血液[17]。建议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纳入医院感染管理学科,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相应专业,培养专业性感染管理人员,行成一个完整的人才梯队体系,从根本上对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将医院质量管理、循证医学、临床经济学等学科中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理念引入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科。
4.3加强重视抗菌药物使用,提高思想觉悟
加强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加强相关人员培训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等不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和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按照抗菌药物分级标准进行严格执行,不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不可随便使用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18]。临床抗菌药物处方权拥有者应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并监督执行,努力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加强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为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提供依据。
4.4完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监测预警系统
在既往回顾性溯源的方法查阅相关患者的病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的院内信息化建设,力求做到完善、灵敏、高效的医院感染病例报告信息化系统,摒弃以往通过回溯性查阅病例的方式纸质上报,实时监控医院感染病例,指导、规范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及时遏制医院感染暴发风险。
4.5加强医院院感防控一体化建设
医院院感防控一体化是指从医院诊疗到医院用药管理,到医院检验检查和微生物培养,到消毒供应,到医院保洁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全力应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尤其是在医院相对薄弱的保洁方面,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医院建立自己的保洁队伍,保洁人员由医院人事部招聘,由医院和所在科室共同管理,形成专业化的保洁模式[19]。
总之,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应从多角度出发,全面解决医院所面临的困境,帮助医院在院感防控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晓玲,严小芬,吕菊迎,刘臻,徐金妹.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效果[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22,44(12):1223-1228+1233.
[2]陈本海,申美静,邱毅,顾京,熊林,田仁贵,杨光武.2018-2020年某医院髋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2,17(12):1450-1453.
[3]张利,梅浙川,潘传波,游璐,陈志美.基于风险矩阵法的方舱医院感染风险防控管理效果评估[J/OL].重庆医学:1-10[2023-04-11].
[4]黄世芳,吴晓琴,石理冉,郭风,阚红侠.ARIMA模型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1(12):1200-1205.
[5]王雪玉,田芳英,赵明.全球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与应对策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1(12):1171-1178.
[6]穆婧,茅一萍,张莉,祁琪.基于德尔菲法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1(12):1229-1235.
[7]陈凤,王婉秋,孙霞霞,彭雅萍,邓建军,李娟,李亚茹.四川省自贡地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研分析[J/OL].重庆医学:1-10[2023-04-11].
[8]陈忞.基于胜任力理论开展新入职员工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岗前培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22,28(06):523-525.
[9]尹光昕,王宇峰,舒东娇,刘莉莉,张丽娜,郑芬红,曹子晶.2016—2018年哈尔滨市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06):844-847.
[10]付霞,胡静,夏水银.203例抑郁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2,28(12):1748-1752.
[11]黄春美,冯志仙,沈华娟,吴薇,姜淑庆.护士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核心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12):1820-1825.
[12]刘益丽,焦瑞娟,周雅静.基于督导护士的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感染防控中的实践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22,36(06):100-102.
[13]魏少凤,李少琴.基于目标管理的干预方案在医院感染防控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2,8(34):236-239.
[14]王顺彩,赵永玲,武慧荷,刘玉芹,王晓静,牟晓明,赵雯琪,刘旭昕,王凯.不同医保支付模式下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对直接医疗费用的影响[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1(11):1082-1089.
[15]高允锁,吴彪,胡艳群,李亚清,王小丹.一起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5.1.3株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应急处置[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24):3783-3787.
[16]朱圆圆,徐利娟,李明.“三圈层”管控模式联合FMEA干预对门急诊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19(11):170-172.
[17]朱绮蓁.新冠疫情下的医院感染楼平战结合设计——以上海市中医院发热门诊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11):25-27.
[18]周锐,张豪,罗丽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速干手消毒剂使用情况及其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