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其中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高校美术课程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学科交叉的美育体系
高校美术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提升学生美育素养美化生活形态,且其特点在于绘画、摄影、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高校美术专业细分的日益明显,众多教师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鲜少有机会深入探究普遍性及审美相关知识,导致学科间壁垒森严,学生的知识视野受到限制。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对音乐领域了解有限,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戏剧的认识亦不足,这造成了他们艺术修养的片面性。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跨学科的美育教育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美育教师团队来实现对美术教师的统一管理,亦可采用混合班级授课模式,实现多位教师共同教学。例如,《东方艺术概论》课程,共计36课时,可由美术、音乐、戏剧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对各自领域内的艺术特点进行讲解,每位教师负责12课时的教学。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学生将能够获得对艺术史更为全面地理解,从而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1]。
2.构建互联网+平台丰富学习资源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在线教学模式已成为通识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并日益成为教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线教育模式的质量评估是衡量在线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成果,良好的互联网+平台资源也可以拓宽美术通识教育资源范畴,提升学生对美育认识的宽度拓展。因此,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进:首先,积极扩展现有学习平台的资源范围。为此需致力于整合全国各级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便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和自由地进行学习。其次,对现有的教学系统进行高效优化。这包括改善作业系统和用户交互界面的流畅性与实用性,提升网络教育的实际体验,并建立积极的互动沟通机制。最后,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应加大对教学资源的研究力度。通过专业人员的操作,收集并分析大量数据,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构建庞大的数据库,这使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从而精确地整合教学资源,并有选择地引入高质量的教学内容[2]。
3.综合材料创作在大学通识美术教育
综合材料指的是一种创新的创作方法,其涉及将多种材料进行融合运用。这种方法将绘画技巧与材料特性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表达局限,从而实现了从单一画法向多元材料艺术表现的转变。在普通高等教育的美术教学中融入综合性材料的使用,对于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其创造性表达能力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将综合材料与普通高校美术通识教育相结合,实施“个性化学习”与“自我创造”是其核心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首先,在“个性化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与专长,提供多样化的教材。例如,对于对雕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尝试使用粘土和金属线,以激发其创造力。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发现并展现个性,进而激发并增强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在素材整合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鼓励学生依据个人的审美理念、文化背景、审美基础及创造欲望,选择更为适宜的题材,并充分利用想象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这种自主且自由的创造方式,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立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使学生在表达个人意见和进行创作时更加自由、自信和灵活。最后,将自学与自我创造相结合,使学生与美术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素材,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情感。此类课题旨在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创作能力,并促进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选择素材到确定表现手法,学生需对自己的创造行为进行持续的反思与评价。通过批判性思考,学生能够深化对美术的理解,提升其鉴赏与诠释的能力[3]。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教育形式,其应当被每一代人所推崇并广泛实施。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往往被视为次要科目,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面对大学生所遭遇的“虚无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挑战,必须通过通识教育的理念对美术美育进行重塑,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使美术美育真正成为滋养精神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