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报告指出,国内近几年出现较多血液透析丙型肝炎、眼球感染、腹部切口感染、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事件,诱发因素虽然较为复杂,但多为二次使用器械消毒清洗不合格导致[1]。所以,为了保证医护人员、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临床中需不断加强对复用器械的管理,监管复用器械的灭菌、消毒、清洁操作,保证器械清洗合格率,需符合国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监测标准。消毒供应室是指提供各种无菌医疗器械的关键科室,它提供的医疗器械的卫生品质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服务品质。复用器械在消毒供应室经过清洗、消毒等一系列操作后,重新进入到治疗应用中。复用器械经过清洗和消毒,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和细菌的传播。要想有效地预防各种传染病,必须将医用设备运送到消毒供应室进行清洗和消毒。
1消毒供应室复用器械清洗的重要性
目前来看,医院的医疗器械卫生管理中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看似是一些小问题,但如果关注不够就很有可能酿成大事故。如手术医疗器械清洗及消毒流程不规范或不彻底,就很容易导致医疗意外时有发生。相关医务工作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复用器械全部运送至消毒供应室进行清洁,且配合显微镜等仪器进行检测,确保设备表面干净无血迹、锈迹,如设备表面、齿牙等部位出现了锈迹,则要立即进行更换,确保设备能够得到彻底的清洁和灭菌,从而防止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为手术病人带来安全保障。
具体地说,在消毒供应室内,将复用医用器械进行清洁,并将其进行合理地分类,以保证各环节的清洁工作都能满足具体的消毒需求,防止各种设备在清洁时发生误碰误撞,造成损失。同时,通过高效消毒,可以切实消杀各种设备中的有害微生物、病菌等。与此同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包装,保证重复利用的医用器械可以长期保持清洁,方便以后的医疗应用,为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安全保障。
医院实行规范化的消毒管理之后,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职责得到了直接体现,也就是必须将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全部运送到消毒供应室内进行清洁、灭菌,一定要由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这样既可以减少医用器械造成感染的概率,又可以减少医院的支出费用。有相关研究表明,从复用医疗设备的包装及清洁情况进行分析,各实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统计资料显示,消毒供应室能有效地提升复用器械的清洗、包装质量,同时,也能保证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达标。
2手工预处理对消毒供应室复用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
医院内部的消毒供应室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复用医用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责任巨大,任务繁重,即使一点点细节都要考虑周全,一点点疏漏都不能发生。从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等多个环节入手,清洗品质会影响到消毒灭菌的整体效果,消毒灭菌的结果又会对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只采用常规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为了改善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洁效果,必须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清洁方式。经过不断地索和研究,我们发现采用手工预处理,再配合常规清洗,可以达到良好的清洁效果。
最近,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发布了《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其中明确提出:必须在消毒供应室内对可再利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和供给。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防治工作体系中的关键部门,需要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等多个工作流程,如果清洗不合格,会引起感染、热原反应、微粒等一系列难以预测的实际问题,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医疗服务工作和卫生服务的质量。医用器械的表面如果沾有人体组织、血液、黏液、分泌物、粪便等不含水溶性的有机物,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清除,会在设备的表层形成一种生物保护膜,阻止灭菌物质的进入,从而影响到复用器械的消毒和灭菌效果,一旦器械被重复利用,就会造成大规模的感染危险。所以,全面清洗和消杀是对复用器械最有效的消毒方式,也是重新投入使用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根据以往的经验,医疗器械使用之后的30分钟是最好的清洁时间,而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清洁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通常使用全自动式高温清洁设备来清洁污染比较严重、污染时间比较久的医疗器械,这是由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器械易出现干燥、医用胶变质的现象。近几年,消毒供应室在接收到各科室使用过的、污染了的医用器械,会在第一时间采用手工预处理的方法加以处理,这种方法也得到了逐步推广和应用。在对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洁时,要根据器械的基本构造和污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有机溶液予以清洁消毒[3]。清洁完成后,器械表面的物质发生变化会导致污染物更加容易脱落,可以利用刷子轻轻刷去器械的外表或裂缝中隐藏的杂质,并利用自动机械进行彻底清洁,这样既能避免细菌的大量滋生,又能保证重复使用的医用器械的清洁品质达标,提高复用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进行机械清洁前,根据医疗机械的污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人工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清洁效率,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然而,由于存在着一些限制,针对重复使用医疗设备清洁效果开展的检验手段较为单一等情况,我们,必须创设条件,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检测,如:使用光源、显微镜和各种清洁试剂等。
3集中管理复用器械相关要求
早在2009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复用器械使用后需由各医疗机构内的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其他科室自主处理致使清洁、消毒不合格造成医源性感染事件。
3.1器械集中管理新要求
第一,集中处置。对于临床二次使用期间需送至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灭菌、消毒、清洗处理,依据各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可设置清洗区域、多个消毒供应中心等。
第二,集中管理。部分二次使用器械在临床上需快速周转使用,无法及时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多在各科室中自主完成灭菌、消毒、清洗等处理;而新要求中提出需及时送至消毒供应中心,不可由科室自主处理。
第三,推荐管理。对于部分消毒供应中心能力较强的医院可直接接手口腔门诊、内镜中心复用器械的清洗、灭菌、消毒处理。
3.2加强对植入物、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
第一,落实责任。新要求提出,各医疗机构需落实消毒供应中心、使用部门、采购部门的责任,待临床科室或手术室提出申请后需告知消毒供应中心准备好对植入物、外来器械的消毒灭菌处理。
第二,集中处理。在植入物或外来医疗器械临床应用前,需由第三方消毒机构或本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处理,而接收外来医疗器械或植入物时应当当面进行清洁合格情况监督评估,对于未达到标准的器械拒收处理。
第三,签署协议。在新要求规范中,植入物和外来医疗器械需在入院前签订协议书,要求相关供应商提供完整的器械或设备使用、处理、处置、维保说明书,对于无法提供完整内容的器械需拒收。
第四,加强培训。新要求规范指出,各医疗机构内消毒供应中心在接收植入物和外来医疗器械前需明确专人处理,指导专职人员提前到厂家或外界学习器械的使用和处理方式。
3.3明确复用器械的质量管控
各类器械消毒灭菌的基础环节是清洗,需保证清洗合格后才能实施完好的灭菌和消毒操作。
第一,加强复用器械预处理。一旦复用器械使用后未能及时处理会导致污渍在器械上干涸,从而影响后期清洗效果,极易出现清洗不合格情况;新要求规范中指出[4],待复用器械使用后需及时进行保湿处理,随后在最快时间内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对于无法及时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器械需进行预处理,如使用预处理机清洗或使用预处理喷雾等。
第二,制定预处理流程:1)初步清洗污染物(如血液、组织、碘伏、胶等)普通污染:如血液、脂肪、组织等,先清洗再消毒;传染病污染:如H1N1、乙肝等,先清洗再消毒;特殊感染:脘毒体、气性坏疽、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等,先消毒—清洗—消毒:立即电话联系供应室;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双层密封焚烧);再生器械不做任何处理;双层密闭包装,有效封口;标明感染性疾病。2)丢弃废弃物,以免造成职业暴露。3)器械分类摆放,避免混放、乱放。4)器械加以保湿处理,便于清洗。5)功能不全和锈蚀严重的必须更换。
第三,预处理的必要性:防止有机污染物干凅;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保护器械不被损坏;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器械必须给与预处理(如保湿剂、酶液浸泡、初步冲洗等)如果不及时处理,残留污物容易形成生物膜,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减少污染对器械的伤害;预处理过的器械清洗时间会缩短;预处理后器械清洗合格率提高;如果器械留到次日增加清洗难度;如果清洗质量不能保证,就会影响灭菌效果,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
3.4对漂洗用水、清洗用水提出要求
清洗用水含有经纯化的水或软水、热水、自来水等,但自来水中多存在镁离子、钙离子等,对于管路较多的器械清洗效果较差,清洗期间需注意。而软化的水对于部分器械存在腐蚀性,清洗期间并不推荐。所以,消毒供应中心多是以去离子水进行清洗,在新要求中指出,漂洗用水需保证点到了吧在15uS/cm,进而保证清洗合格率。
3.5完善消毒清洗设备
新要求中表示,各医疗机构的消毒供应中心需配备高质量、足量的消毒设备、清洗设备、灭菌设备等,消毒清洗机器对于机器配置的支架具有一定要求,在配备相应设备前,可对本院实际情况、复用器械类别明确支架需求。而对于较强复杂、使用广泛的器械可引进新型清洗技术进行处理。
3.6明确不同清洗方式的要求
对于无法上机或不能上机清洗的器械可通过手工清洗,如导光束、光学目镜等,并使用相应的辅助工具清洗母乳水枪、清洗刷等;对于较为精密的器械可使用超声清洗,清洗期间需依据器械类别设置相应参数,定期更换清洗水;而机械清洗前需保证使用合理的清洗支架,配备相应的清洗剂进行清洗[5]。
3.7保证对清洗效果进行评估
消毒供应中心对器械清洗后多采取放大镜或目测法进行观察,对残留物质、锈斑等清洗效果监督管理。对于存在管道的器械现阶段的检测方式并不全面。新要求规范中,提出使用ATP生物荧光法、蛋白残留测定法等进行清洗效果评估,弥补以往清洗质量评估的不足[6]。
3.8加强对清洗质量的监管
依据新要求内容,定期对清洗机器、消毒机器、灭菌设备等进行维保管理,可使用温度监测仪评估不同阶段、不同程序的温度;同时,使用测试指示物监测清洗效果,并按照原有说明书开展器械的管理,待其监测合格后即可上岗使用[7]。
3.9完善相关设备的检测参数
在新要求中,消毒供应中心需定期对科室内的各项设备进行参数性能检测,但目前各医疗机构不具备参数监测条件,可在设备采购期间进行提前检测或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对压力蒸汽灭菌监测的方式中包括化学监测、物理检测、生物检测等;并重视对环氧乙烷灭菌的监测;而对于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检测可采取物理监测、生物检测、化学检测等方式,均具有不同优势[8]。
结束语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医院消毒供应室都放弃了传统的人工清洗方式,采用了大规模的机器设备进行机械清洗,这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但同时对复用医疗设备的清洁品质也有一定影响。 人工预处理对消毒供应室内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作用非常显著,可有效地提升清洁的合格率,提高清洁工作的满意度,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依据医院复用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新要求管理消毒供应室的相关工作可有效提升复用器械的处理效果,提升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保证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宋雪飞,喻陈芳,万君艳,章琳琳,盛利菊.我市医院消毒供应室现状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3):350-351.
[2]张双荣,王春晖.手工预处理对消毒供应室复用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09):1298-1299.
[3]程兆萍.消毒供应室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7):131-132.
[4]张会宁,张华.消毒供应中心信息追溯系统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9,40(04):246-250.
[5]朱玲珠,陈银冰,周青华,任灵飞,许晓红.器械清洗预处理与清洗消毒合格率的关系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20,37(10):67-68+80.
[6]张双荣,王春晖.手工预处理对消毒供应室复用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21.DOI:10.19435/j.1672-1721.2021.09.067.
[7]冯琬钦,李海平.消毒供应中心参与临床复用污染器械的预处理对器械保值和清洗效果的改进与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16):1.DOI:CNKI:SUN:SLHL.0.2020-16-158.
[8]黄素琼,原媛.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复用管腔器械清洗效果的比较[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11):2.DOI:10.11997/nitcwm.2017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