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应积极改进以往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引入其中。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把学生放到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了落实新时代教育方针,我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团队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为指引,以专业教师带头,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编写课程思政特色教材,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整合
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修订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和设计
1.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必须要结合专业知识,在教学中以具体内容或案例为切入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热点,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力,更深层次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
2.关注学生需求
让学生有参与感和获得感的课程改革才是有价值的课程改革,课程思政建设也不例外。在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学生不仅是授课对象,同时还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者之一。首先, 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授课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更容易在同学之间达成共鸣,获得心灵的感悟与提升。此外,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通过课程实践、接触科技前沿,可以感受科技创新的艰辛与乐趣,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一)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重在融合,在编写课程大纲时,根据各环节的教学形式和特点,有意识地将思政理念融入其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避免以说教形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通过网络下发学习任务书,学生课前通过自学完成预习内容,课上时间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方法,营造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氛围,使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二)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在教学实践中,对现阶段期末测评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展开优化,设计兼顾专业知识与道德素养的评价体系。例如:在过程考核指标中增设思政理念,从评价角度引导学生实现思政转变。同时,对期末测评内容进行一定调整,增设期末专业思政考核内容,以此实现课程思政全面化渗透。结合专业知识调整思政评价、过程评价、成绩评价比例,并采取生生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的多维评价模式获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客观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实现自我反思,以全面落实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化转变。
(三)课程群建设
教学团队创建了校内课程思政的交流平台,打造了包含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在内的课程群,专业课程教师将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思政课教师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系统梳理和设计,使二者融入更具科学性,为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提供有效推动力。
三、教师自身思政水平的提升
(一)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个人品德素养培养和思政信息积累,专注专业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关心、关注时事政治,心系国家发展,从而实现专业课课程内容、观念、案例的与时俱进,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二)教学团队全员参与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团队集中集体智慧、发挥团队力量对所授课程进行全面梳理。团队智慧更有助于发现思政切入点,这样才能更好的重塑课程教材和授课内容,推进课程思政的系统建设。
(三)培训交流锦上添花
教学团队适时参加了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活动,开拓学习交流渠道,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
在未来发展中,大学生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觉悟。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宏梅,刘满贵,杨隽.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调查之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调查与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8,(02):145-148.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6]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1):119-122.
作者简介:关晓丹(1978.10-),女,汉族,河北廊坊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工程、微电子制造、电子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