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前慢性肾脏病(CKD)管理对透析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分析
余小龙 周解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余小龙 周解玲,.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CKD)管理对透析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分析[J]. 预防医学杂志,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396.
摘要: 目的:探讨透析前慢性肾脏病管理对透析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择9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管理,而研究组患者接受透析前慢性肾脏管理,对比组间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活动能力、康复情况以及肾功能指标。结果:采取透析前慢性肾脏管理模式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有且只有1例患者死亡,而对照组有8例;研究组患者活动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研究组患者康复情况相比对照组更好;研究组患者肾功能各项指标相比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经检验,各项对比结果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透析前慢性肾脏管理模式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及预后效果,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建议推广。
关键词: 透析前慢性肾脏管理;透析患者预后;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DOI:10.12721/ccn.2024.157396
基金资助:

受到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以及高血压、肥胖症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稳步提升的影响,近些年终末期肾脏疾病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全球范围内,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肾脏疾病,因该疾病产生的医疗支出日益增多,为国家与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并已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1]。现如今,我国慢性肾脏疾病(CKD)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0.8%,患者数量约有1.3亿人,在其中,患有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有100万~200万人,采取透析治疗法的患者大约50万人[2]。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采取早期干预管理,有助于预防尿毒症相关合并症的发生,提升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遵循度,减慢疾病发展速度,同时为患者进入替代治疗阶段创造有利条件。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9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纳入的患者都满足透析治疗适应症,并排除患有恶性肿瘤、急性肾功能衰竭、妊娠或哺乳期、存在精神类疾病的对象,且被研究患者均可以积极配合治疗与研究。对照组共有45例患者,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为(60.83±11.25)岁,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组内患有高血压性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比例为12:10:3:20,患者病程2.5~4.5年,平均病程为(2.63±1.49)年。研究组共有45例患者,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为(64.12±11.97)岁,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组内患有高血压性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比例为11:10:4:20,患者病程2.4~4.7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2.55±1.46)年。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采取慢性肾脏病专门管理,只采取常规管理,即患者在门诊接受既往固定管理或直接实施透析治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只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健康知识宣教,使其可以对透析治疗有初步了解,并嘱咐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研究组患者采取慢性肾脏病的专门管理,每位患者在实施透析治疗前都需通过慢性肾脏病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认知管理: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病理知识、怎样防止病情恶化、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处理慢性肾脏病并发症的有效措施等,在此期间,需要引导患者认识到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及自我管理期间需要着重注意的内容。每星期组织一次集中讲解活动,由肾内科医护人员共同主导,持续时间为90min,每位患者都需要参与活动。(2)操作管理:建立操作管理团队,由护理人员、志愿者、营养师与医师构成,认真督促患者怎样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向患者讲解食物营养成分与含量,帮助其计算每日所需的营养摄入量,并解释各类食物的烹饪方法,尽可能地保留食物内营养成分。同时对评估患者目前的运动能力予以评估,并编制适宜的运动方案。每星期为患者提供2h的操作管理服务,需要的患者可以在家属陪同下参与。(3)评价鼓励:志愿者不定期组织相关集体活动,鼓励患者参与,以促进病友之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并实现互相监督,以加强患者管理意识。不仅如此,这些集体活动能够使患者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可以有效避免患者产生孤独感,并防止和社会脱轨的问题发生。

1.3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临床结果、活动能力、康复情况与肾功能指标。

活动能力借助Karnofsky活动指数进行评估,该指数的分值范围从0分(表示死亡)至100分(表示没有任何症状),共涉及11项内容,如果分数大于等于70分,说明活动能力正常。

康复情况根据以下4个等级予以评定:1级表示生活无法自理,包括进食、大小便以及洗漱等;2级表示生活能够自理,但不能完成其他活动;3级表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等;4级表示生活可以自理,并能够胜任日常各类工作。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 18.0系统对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的方式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验证,在P<0.05的情况下,认为统计学价值存在。

2结果

2.1组间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对比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管理实施后,研究组患者死亡率只有2.22%,相比对照组患者死亡率(17.78%)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该管理模式对延缓患者病情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组间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对比(%)

微信图片_20250306144919.png2.2组间患者活动能力对比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管理实施后,研究组患者活动能力显著优于对照而言,评分结果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组间患者活动能力评分对比(x̄±s,分)

微信图片_20250306144922.png2.3组间患者康复情况对比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管理实施后,研究组患者康复情况整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组间患者康复情况对比(%)

微信图片_20250306144925.png2.4组间患者肾功能指标对比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管理实施后,研究组患者每日尿量相比对照组有所增加,血磷、血尿素氮以及血肌酐数值相比对照组都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结果见表4。

表4组间患者肾功能指标对比(x̄±s)

微信图片_20250306144927.png3讨论

传统慢性肾脏病(CKD)管理存在许多不足与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晚期介入:传统管理往往在疾病进展到晚期阶段才开始介入,此时疾病已经发展到不可逆的阶段,治疗效果受限,而早期诊断与干预可以更好地延缓疾病发展[3-5]。(2)治疗方案单一:传统管理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依赖药物治疗,缺乏多学科综合干预,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复杂疾病,可能涉及肾功能、血压、血糖、脂代谢、炎症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性较强的治疗方案。(3)缺乏患者参与:传统管理往往医生主导,缺乏患者主动参与,患者教育、自我管理以及生活方式改变在慢性肾脏病管理中至关重要,但这些方面常常被忽视。(4)临床数据不足:传统管理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持,难以进行个体化治疗决策,而现代医疗技术和信息系统可以收集更多患者数据,有助于更精准地管理慢性肾脏病。(5)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传统药物治疗可能会引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时,因此需要更好地权衡治疗效果与潜在风险。(6)缺乏整体性:慢性肾脏病不仅仅是一种肾脏问题,还可能涉及全身多个系统,传统管理偏重于肾脏功能,但对于全身健康综合性的重视程度不足[6]。因此传统慢性肾脏病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更加综合、早期和个体化地管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慢性肾脏疾病发病率也随之提升,导致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明显增加。临床数据进一步证实,对慢性肾脏疾病进行综合教育与管理对于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慢性肾脏疾病影响,慢性肾脏疾病不仅对肾脏本身造成损害,还可能引发其他系统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因此,对慢性肾脏疾病进行及时干预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7]。教育与管理在慢性肾脏疾病防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为患者提供关于疾病认知、饮食控制、药物合理使用、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疾病,减轻焦虑和不确定感。此外,定期监测肾脏功能、血压、血糖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

综合教育与管理的实施需要多学科合作,不限于肾脏科医生、营养师及心脏科医生等,通过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结合药物治疗、膳食控制以及运动锻炼等一系列干预手段,可以更好地控制慢性肾脏疾病的发展,降低并发症风险。不仅如此,通过综合教育与管理,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有效的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还能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一些国家如欧洲、美国以及韩国等,多年前就已经建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管理团队,并延伸为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该管理团队不仅包含肾脏专科医护人员,还涵盖营养师、药剂师与志愿者等[9]。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人力等,我国在慢性肾脏疾病管理方面相对较晚起步,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医院陆续开设慢性肾脏疾病门诊,并展开相关队列研究,然而受限于多种因素,多学科管理工作仍然无法全面落实,目前管理团队仍旧以肾脏专科医护人员为主体[10]。2015年,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了慢性肾脏疾病一体化管理门诊,团队由多名肾脏科专科医护人员与1名营养师组建而成,该团队结合美国肾脏病与透析患者生存质量指南(KDOQI)的指导,对患者采取了有规律的随访与治疗,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11]

有研究者认为,透析前进行规范化的慢性肾脏疾病管理,对转变患者临床结果和康复情况、加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研究组中,透析前进行规范化慢性肾脏疾病管理,不仅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还能够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借助合理饮食,如优先食用低盐食品,有利于患者合理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适度调整降压药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疾病。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助于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还可以提高患者透析依从性和药物利用率[12]。此外,慢性肾脏疾病管理还需要通过经验分享、评估以及鼓励等一系列方式,帮助及时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死亡率(2.22%)相比对照组(17.78%)更低,而且研究组活动能力评分相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升,康复情况也更好。由此表明研究组效果突出,不仅有效降低透析患者死亡率,还使患者活动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康复情况优良。基于此,血液透析前采取规范化慢性肾脏疾病管理模式在转变临床结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前对慢性肾脏疾病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提高患者透析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转变临床结果等多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行。

参考文献:

[1]朱琴.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护理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分析[J]. 生命科学仪器,2022,20(z1):482.

[2]陈辉.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管理对于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0):1251-1252.

[3]丁晓转.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护理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51):155.

[4]周寒. 透析前综合护理管理对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分析[J]. 健康必读,2020(29):172.

[5]苏长敏.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护理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分析[J]. 科学养生,2020(9):83.

[6]陈月琴,管学妹,张琴,等. 透析前集束化护理管理对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39(6):466-469.

[7]李旖蓁.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护理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分析[J]. 药店周刊,2021,30(38):103,128.

[8]赵然. 透析前集束化护理管理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效果研究[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29):97-98,125.

[9]王丽梅.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护理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分析[J]. 特别健康,2020(1):249.

[10]王阳,任红旗. 2021年KDIGO慢性肾脏病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的解读[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2):138-144.

[11]高玉梅,吴桃峰,林丽华,等. 风险评估工具在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分级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血液净化,2022,21(9):692-696.

[12]茅春霞,黄抱娣,王玲. 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对慢性肾脏病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11):1506-15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