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对精神分裂病症的认识愈发全面、深刻。精神分裂症是对人类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重大病症,直接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1]。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导致临床治疗困难重重,甚至会引发疗效差、治疗周期长等后果,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较大经济与心理压力。作为常见精神类疾病,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壮年,目前关于其病因尚未明确,发病后,患者会产生行为异常、思维迟钝以及知觉失调等症状,甚至生活无法自理、行动不便[2]。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初会产生认知功能损害,对其生活质量与社会交往产生很大影响。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精神状况,提升该病症治疗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资料,旨在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预见性风险管理的效果,以下为具体研究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2021年8月—2022年7月在我科收治的1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随机化方式为患者分组,即研究组(n=78)与对照组(n=78)。患者基本信息:最大56岁,最小19岁,年龄均值(36.58±5.54)岁;患病时间最长15年,最短4年,病程均值(5.09±1.25)年;受教育程度:26例为初中学历,40例为大专或高中学历,12例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患者生活状态:20例患者自理困难;58例患者生活可自理。最大53岁,最小20岁,年龄均值(37.24±6.01)岁;患病时间最长14年,最短3年,病程均值(5.07±1.32)年;受教育程度:27例为初中学历,39例为大专或高中学历,12例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患者生活状态:22例患者自理困难;56例患者生活可自理。经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数据接近,P>0.05,因此该研究存在可比价值。
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受教育程度初中或初中以上;(3)接受此次研究前30d内,未参与其他护理治疗;(4)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并发心脏、肺等严重器官并发症,或有感染性疾病;(2)对精神分裂治疗药物过敏者;(3)存在酒精或药物依赖史;(4)并发严重贫血、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病症者。
1.2研究方法
住院期间,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确保患者病房整洁、干净,嘱咐患者遵医嘱按时用药、正确饮食,接受常规检查,适当运动,同时确保患者休息与睡眠充足。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为研究组患者应用预见性风险管理:(1)组建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主管护师2名、护士长1名、护师4名共同组成,同时聘请一名心理专家为此次风险管理研究提供指导,同时为护理人员开展预见性风险管理知识培训,由精神科护士长、医生为护理人员开展精神分裂症治疗与护理知识培训。(2)调查精神分裂症失效模式与风险评估。患者接受研究前,由护士长带领参与该研究的精神科医生、护理人员以及心理专家,基于以往病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护理期间可能产生的问题、护理缺陷和优化方法进行分析。患者入院时,详细检查与综合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生理以及心理状况,从家属中获得有关患者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个人信息,基于病患实际情况,科学分析患者可能会产生的治疗并发症,总结引发患者负面情绪的因素。(3)预防措施的制定与改进。首先,饮食与作息管理。依照患者个人喜好,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的营养套餐,确保患者每日正常摄入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等,为患者制定规律、健康的日常作息,引导患者定点进食;其次,行为训练。由于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无法完全替代患者,所以需要训练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行清洁、进食以及整理,指导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保持耐心、信心,及时鼓励与表扬患者。鼓励患者每日活动20min,可做健身操、散步以及爬楼等,以提升患者身体素质。此外,及时纠正患者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以及随地大小便等行为,表扬有进步或者自觉的患者。再次,社交能力训练。帮助患者开发一系列团体小游戏、文娱活动等,鼓励患者之间多沟通交流,促使患者能主动表达自己,如果患者有社交障碍,可为其提供单独心理辅导,正确引导患者参与团体社交活动。邀请有社交欲望、病情好转者分享经验,同时鼓励其他病患配合参与此次团体娱乐活动。最后,每日定时巡查患者病房情况,正确评估患者行为动态与安全性,密切关注患者心理与生理变化。(4)强化护理人员培训。每周由护师与护士长组织进行精神分裂症护理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为50min,培训主题主要根据患者病情或护理人员反馈明确,鼓励参与者分享护理收获与发表见解,从而提升护理工作者的整体专业水平。
1.3护理评估指标
(1)详实记录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自残倾向、出走、攻击行为以及自杀企图等不良行为情况,(出走+自残倾向+自杀企图+攻击行为)/总例数=不良事件发生率。(2)采用本院自制的依从性评估量表,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医嘱依从情况,主要调查患者饮食、用药、活动以及智力训练,各项分值1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具有越高的配合度。(3)抽取外周静脉血4ml,通过生化检测仪、比色法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进行检测。(4)通过生活能力量表(即ADL),对患者护理后1周、3周、5周以及8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5)对患者开展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的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26.0展开分析,计量资料由(x̄±s)表示,t检验,百分比则表示相关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干预后患者ADL评分对比选择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P在0.05以下说明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价值。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经统计,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9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价值(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78,n(%)]
2.2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护理干预前,研究组ALB、Hb水平分别为(27.01±3.56)g/L、(88.75±12.58)g/L,对照组ALB、Hb水平分别为(27.35±3.64)g/L、(89.25±12.41)g/L,两组指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价值(P>0.05)。经护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ALB分别为(38.05±4.27)g/L、(106.58±10.24)g/L,Hb分别为(34.25±5.12)g/L、(94.25±9.24)g/L,可见两组经护理干预,营养状况均得到有效改善,且研究组的ALB、Hb水平优化更为显著,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2.3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治疗配合度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饮食、用药、活动以及智力训练配合度较为接近,P>0.05;经相应的护理干预,所有患者治疗配合度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患者的配合度提升更明显,两组干预后治疗配合度差异显著,存在统计价值(P<0.05),如表2所示:
表2护理前后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分,x̄±s)
2.4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各时间段的ADL评分
护理第一周,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价值;护理第3、5和8周,研究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存在统计意义,具体数据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护理后各时间段的ADL评分(分,x̄±s)
2.5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发现,研究组心力衰竭1例,糖尿病2例,并发症发生率3.85%;对照组脂肪肝4例,抑郁症2例,糖尿病8例,心力衰竭2例,并发症发生率20.51%。可见研究组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存在统计价值(P<0.05)。
3. 讨论
作为一种易反复发作且慢性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会对患者大脑功能造成损伤,多数患者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会出现其他并发症[3]。由于精神分裂药物毒副作用明显,且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患者身体状态不理想,因此需长时间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患者仍会出现攻击、自伤以及自杀等行为,具有非常低的治疗依从性[4]。此外,护理人员全方位照顾,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导致患者预后效果不理想。通过对患者展开预见性风险分析,由于精神分裂症会损伤人体脑部神经功能,患者极易产生过激行为,而预见性风险管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每日查看患者病房,综合评估患者安全性,为其提供动态、全面管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生活功能下降、孤僻少动,因此更易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训练患者社交能力,有助于激发患者交流与表达欲望,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过激行为[5]。此次研究给予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9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价值(P<0.05)。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差等症状,长时间热量摄入不足,会引发营养不良,导致其ALB水平低下,加之精神分裂症患者机体抗应激功能、外界病菌抵抗力比较弱,很容易出现糖尿病、感染以及抑郁症等并发症,同时还会引发低蛋白症状[6]。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经护理干预,营养状况均得到有效改善,且研究组的ALB、Hb水平优化更为显著,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预见性风险管理工作中,在确保患者营养充足基础上,尽可能满足病患饮食喜好,避免其出现厌食情况[7]。同时引导患者规律作息与运动训练,有效改善患者贫血、气血亏虚等症状。
预见性风险管理,有助于提升病患自主生理能力,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极为有利。其原因在于,预见性风险管理可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智力、饮食以及运动训练,实现患者认知能力、生活能力的提升,日常指导患者开展进食、清洁等技能训练,训练患者社交功能与智力锻炼,对患者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退化具有预防作用[8]。
综上所述,预见性风险管理对精神分裂症病患营养状况具有改善作用,提升患者的日常治疗配合度,有效减少并发症、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可被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万丽丽,杨茜,杨萱. 基于HFMEA的预见性风险管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9):146-148.
[2] 许芳,王兆芹.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1):101-102,111.
[3] 尹昊. 预见性护理预防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跌倒的有效性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3):240.
[4] 曾会群,何淑芬,彭琰. 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危险行为的护理效果研究[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8):341.
[5] 邱国亮,谢仲英,程国强,等. 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护理效果[J]. 临床医学工程,2018,25(9):1241-1242.
[6] 刘怡晨. 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效果[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9):188-190.
[7] 卢微,王友霞,李静雯,等. 叙事护理联合认知矫正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9):1643-1646.
[8] 常海丽,路丽,和元春. 循证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新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倾向、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