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德育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行走”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悟道德法治的力量,从而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与认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能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在行走的课堂中,学生将思政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政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然而,当前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部分教师过于依赖讲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往往以课件和视频替代学生的实践活动,甚至直接印发知识点让学生记诵,忽视了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然而,部分教师未能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契合点,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性,使学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二、融合思政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小学生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因此,融合思政理念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思政理念的融入,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出发,理解并践行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法治意识,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思政理念的融入也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它有助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精神支撑和道德指引。
三、融合思政理念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里的思政内容,找准思政元素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教学环节的优化,更要致力于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品质的深度渗透。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更是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涵,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放大,并以此为契机,优化道德教育的功能,重建课堂教学形态,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且贴近生活,这为我们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周末巧安排》一课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周末经历,填写调查表,以此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让学生在判断对错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认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最后,通过畅想“下个周末的安排”,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过得充实、愉快且有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生活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还能学会正确处理学习、娱乐、休息之间的关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二)开展实际案例教学,陶冶学生情感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面对纯文字的教学内容,他们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人文性和指向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更能使他们对课程思政产生新的认识和体会,实现学以致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精心规划,既要包含积极的案例,展示正面的行为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也要涵盖消极的案例,揭示错误的行为和观念,发挥警示作用,告诫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每个案例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政道理,教师要聚焦育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挖掘案例的价值,带给学生深刻的启示。
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无私的爱。教师在授课时,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非常伟大。比如,可以讲述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关爱和支持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共鸣和情感认同。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温馨的歌曲,如“让爱住我家”,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爱。此外,教师还可以举一些消极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引导他们学会以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教师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案例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是思政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德育实践活动的优势,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行动,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道德法治的力量,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成剑峰,廖玉君.“课程思政”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初中生世界,2021(48).
[2]董峰.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J].学周刊,2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