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临床上,ARDS是一类由于一些复杂性的肺内外因素造成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疾病,其进展迅速,一般会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等出现,所以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窘迫、顽固的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1]。关于该病的临床治疗来说,临床上采用的计算是相当成熟的,它能够让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病情,并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不过在此期间,还需要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地护理干预,否则会导致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不佳,影响预后效果[2]。接下来笔者着重探讨ICU护理风险干预模式与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之间的应用效果,然后对其展开统计对比,相关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常规资料
以2022.1-2023.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ICU接收的ARDS病患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各50例。其中,在对照组中,病患的男性人数是27例,女性人数是23例,年龄在24-83岁之间,中间值是(47.12±2.05)岁;文化水平包括本科、大专、中专等,其例数是19、17、14例。在实验组中,病患的男性人数是25例,女性人数是25例,年龄在23-86岁之间,中间值是(48.13±1.15)岁;文化水平包括本科、大专、中专等,其例数是21、19、9例。接下来需要将2组病患的以上基线资料展开统计学分析,发现其无差异,P>0.05,这意味着本实验值得开展对比性研究[3]。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住ICU之后,按照医嘱要求对原发病症进行处理,纠正酸碱中毒,并加强营养扶持,消除高危因子,并利用机械辅助通气等疗法进行治疗。接下来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其内容是: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净化,调整其湿度范围在50%—70%范围内,温度限定在24℃左右,然后定期疏导冷凝水,并加强消毒防护;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临床知识宣教等[4]。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联合ICU护理风险干预模式,其操作要点是指:①灵活性地设置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是当前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呼吸道通气支持策略,例如:PCV通气模式,其气道峰压一般在2.94-3.43kpa范围内,需要逐步提升PEEP到最理想的状态中,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患者的氧合与气体交换等,在灵活性地调整呼吸参数期间,必须要动态性地观察病患的思想意识、血压指标、心电图特征、呼吸状态等,参照血气分析结果,并调整患者的呼吸参数,确保患者的状态最理想,若发生任何异常问题,必须第一时间告知临床医生,并实施科学、有效地应对策略[5]。②环境气道护理干预。ICU病患的病情比较急重、危险,特别是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患来说,其机体免疫力不足,所以整洁、舒适、良好的室内环境及顺畅的气道等对于增强临床疗效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导患者选择半坐卧位,并调整病床和地面之间的角度,使其控制是30°-45°之间,并灵活性调整气管与气囊之间的压力,确保气道湿化,并定期排出冷凝水,第一时间更新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中的无菌液体等,同时还需要对其实施定期消毒,预防出现院内交叉感染等问题[6]。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支气管中蓄积了大量的分泌液,则通常会导致咳嗽受阻,并且由于气管插管等机械通气需求,极易引起肺部感染等,医护工作者必须要密切监测病患的生命体征变化,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定期吸痰处理,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病患的血气分析结果、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情况[7]。
1.3指标评价
统计对比2组病患的并发症率,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输液反应、误吸、静脉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8]。
在临床治疗完成后,需要统计对比2组病患的护理干预方案的量化考核指标,其内容是指:护理人员临床技能娴熟度、护理质量控制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其中临床技能娴熟度的评价等级有两种:娴熟与生疏;护理质量控制评分是由相关调查量表实施评价,其满分是100分,分值愈大,说明护理质量控制水平愈高;护理满意度,具体是由本科室自行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价,其满分是100分,分值愈大,说明愈满意[9]。
1.4数据统计
通过SPSS28.0软件对以上数据展开整理与统计分析,关于计数指标的检验来说,则需要通过x2进行推进;而计量指标的检验,则需要通过t进行推进;接下来其表达还需要分别通过(n,%)与(x̄±s)进行体验。假若P<0.05,则能够看出其差异突出,具有一定的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统计对比2组病患的并发症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指导能够发现,实验组的并发症率是2.00%明显小于对照组18.00%,且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具体见表1介绍。
表1统计对比2组的并发症率(n,%)
2.2统计对比2组护理质量评分
在治疗完成后,实验组的护理技能娴熟度、护理质量控制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等明显好于对照组,其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如表2。
表1统计对比2组病患护理质量评分
3.讨论
由于ARDS是危重病房中一个常见病症,其临床典型特征是以炎症反应为核心,大部分患者会由于机体失控等出现自我放大或破坏为核心的炎症爆炸式循环变化,炎症因子通常会渗透肺部微血管,导致其通透性大大提升,而肺泡则会渗出大量的蛋白质溶液,进一步导致肺水肿或者透明膜出现,假若并未第一时间给予解决,那么该病或许会变成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一个诱发因素,所以一定要第一时间诊断并治疗,当然在此期间还需要联合规范性的护理干预[10]。
根据一些研究发现,常规护理干预一般无法对保证患者身体康复等发挥积极作用,乃至还会出现干预不足或者操作不当等情况,从而造成一些并发症的不断出现[11]。实施护理风险干预过程中,能够对之前出现的一些常见风险因素展开回顾性分析,其常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个人防护不足、临床护理技能不合理、药物管理不规范、环境条件差、疾病自身因素等[12]。在实施风险干预的过程中,整个护理工作具有繁琐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若要最大化地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率,那么其需要采用的护理策略主要包括:①加强护理人员岗位培训,利用典型示范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其操作技能大大提升;②注重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确保其全面掌握ARDS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原则,并逐渐形成以患者为本的护理观念,促使其法律保护意识逐步提升,方可大大提升应变能力;③药品管理必须严格遵循双人审核制度,不同颜色需要标记不同的功能,预防配伍禁忌等出现;④针对意识清醒的患者来说,则需要对其进行临床健康宣教,促使其多了解一些临床常识等;⑤为患者进行病房卫生管理,并注意通风换气,加强消毒隔离,同时还需要严格遵循ICU探视制度,预防感染率提升等问题出现。结合本文的实验结果能够发现:实验组的并发症率是2.00%明显小于对照组18.00%,且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另外,实验组的护理技能娴熟度、护理质量控制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等明显好于对照组,其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这与大部分学者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步,由此来看,对AIDS患者实施ICU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它能够最大化地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率、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临床投诉率等,值得在一线全面推行与落实。
参考文献:
[1]杨柳.ICU护理风险干预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9):3+5.
[2]马翩.ICU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1):66-68.
[3]杨丽兰,袁小妹,罗青霞.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9,32(S2):337-338.
[5]徐冬桂.ICU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11):94-96.
[6]汤晓佩.ICU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家庭医药,2019,000(006):267-268.
[7]张娜,黄朗斯.探讨分析ICU护理风险干预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50):63.79.
[8]杨柳.ICU护理风险干预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03(004):52-54.
[9]谭以梅.ICU护理风险干预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0(6):173.
[10]赖文华,吴鸟青,赵贤.ICU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8,39(11):2184-2186.
[11]林汉慧.ICU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A02):276-277.
[12]段士光.ICU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22(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