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氟米松软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效果
王小晴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小晴,. 复方氟米松软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效果[J]. 神经科学研究,2021.7. DOI:10.12721/ccn.2021.157410.
摘要:
目的探究复方氟米松软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效果。方法选取90例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与实验组(45例,复方氟米松软膏中辣),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实施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 复方氟米松软膏湿疹皮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神经性皮炎
DOI:10.12721/ccn.2021.157410
基金资助:

前言

湿疹皮炎为临床常见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为皮肤瘙痒,在急性期伴随明显渗出,在慢性期则主要表现为肥厚与浸润,皮损特点主要为对称性、多形性,复发了率较高,对患者工作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神经性皮炎为常见皮肤疾病,表现为严重瘙痒,且病情反复发作,影响日常工作。临床在治疗湿疹皮炎和神经性皮炎时常采用药物治疗。本文将以9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复方氟米松软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90例湿疹皮炎和神经性皮炎患者,研究时间为2018年10月-2019年9月,分为对照组(45例)与实验组(45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3例与22例;年龄在39~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73±4.58)。实验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4例与21例;年龄在38~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85±4.8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分析,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生产厂家:湖南五渊通药业有限公司;H20074171;)治疗,对患处皮肤进行清洗,取药膏在患处均匀涂抹,并缓慢摩擦,持续1-2分钟,使用有空纱布进行遮盖,每天2次,早上与晚上各1次。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需停止用药。持续治疗2周。

给予实验组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使用复方氟米松软膏(生产厂家:香港澳美制药厂;HC20100009;)治疗,对患处皮肤进行清洗,取药膏在患处均匀涂抹,并缓慢摩擦,持续1-2分钟,使用有空纱布进行遮盖,每天2次,早上与晚上各1次。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需停止用药。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三个等级,瘙痒、皮损等症状消失,即为显效;症状改善,即为有效;不满足以上情况即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统一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截图1741247046.png

3 讨论

慢性湿疹是因患者抓挠皮肤或其他刺激而引起皮肤炎症性病变,或亚急性、急性湿疹长期不愈、反复发作,最终发展为慢性湿疹,表现为皮肤表面粗糙、色素沉淀,以及患处皮肤表面皲裂干燥、增厚等,高发于外阴、肘窝、手足等部位[2]。神经性皮炎即慢性单纯性苔藓,表现为剧烈瘙痒、皮肤苔藓样病变,与神经功能紊乱存在相关性,可因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诱发疾病。研究指出,抗过敏药物单独治疗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下个不佳,需配合实施抗菌药物。复方氟米松软膏由水杨酸、氟米松组成,其中氟米松属于中等强度甾体类药物,具抗过敏、抗炎等作用,以及收缩血管作用,使用低剂量便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水杨酸具抗菌作用,以及角质层分离作用,有助于氟米松吸收加速,促进氟米松在更深层次皮肤中穿透,药效发挥,治疗效果显著[3]。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综上,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实施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可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洁.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J].甘肃科技,2019,35(12):109-110,88.

[2] 戴江.复方氟米松软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188-2189.

[3] 马灵军.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65例的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2,14(3):463-46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