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逐渐的趋于年轻化【1】。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给障碍,使得脑组织缺氧、缺血,从而形成坏死,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功能性造成障碍。该病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2】。本文将对镇肝复遂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选取我院4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23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1.5±1.3)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3.8±0.6)年;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
观察组23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1.7±1.2)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3.5±0.5)年;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2例。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且知晓相关研究流程。
【排除标准】:①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②精神类疾病或者痴呆者。③凝血功能异者。④依从性低或者配合度不高者。⑤合并其他疾病者。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将20mL丹参注射液与250mL葡萄糖注射液(5%)混合,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将3g维生素C、0.75g胞二磷胆碱与250mL葡萄糖注射液(5%)混合,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1.2.2观察组患者:常规治疗+镇肝复遂汤加减治疗。①常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②镇肝复遂汤加减治疗。药方如下:生石决明、生牡砺、生代储石、胆南星、制半夏、红花、桃仁、石宫蒲、郁金、赤芍、白芍、橘红、茯苓、钩藤、桑枝,剂量分别为:30g、25g、25g、10g、10g、10g、10g、10g、10g、12g、12g、12g、15g、30g、30g。若患者伴随手脚麻木,可以将郁金、赤芍减去,增加桑寄生、怀牛膝,川续断,剂量分别为:30g、15g、15g,若患者伴随言语不利,可增加羌活,剂量为6g;若患者伴随拘挛,可增加伸筋草、鸡血藤,剂量为:30g、15g。每日一剂,用水煎服,分为早晚两次服用。
以上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临床总有效率作为表达。
1.3.2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作为基础,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越良好。
1.4 统计学
应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用x2检验,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注:2组对比结果,p<0.05。
2.2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相差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
注:2组对比结果,p<0.05。
3 讨论
脑梗死的临床表复杂,主要为头晕、失眠、烦躁等等,并且伴随记忆力下降、肢体麻木等,这些症状在中医理念中归属为眩晕【3】。
镇肝复遂汤加减是将治疗脑梗死临床表现为基础的中药药材,药方当中的代储石可以镇肝降逆,制半夏、钩藤等药物可以化痰熄风,白芍可以养血柔肝,橘红可以健脾化湿,红花可以活血行瘀,将这几种药物联合在一起,对于改善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大有帮助【4】。
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镇肝复遂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尤其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缺陷,将治疗效果和治疗效率大大提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侧面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进行提升【5】,非常适合在临床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思思,周帆,张旭.自拟祛风化痰中药颗粒剂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7):1242-1245.
[2] 张衍波,刘博武,邹广志,冯兵.康复理疗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2):137+139.
[3] 李德俭,李冰.采用中药身痛逐瘀汤治疗脑梗死后半身麻木患者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64+167.
[4]李树斌.镇肝复遂汤加减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35(11):2640-2641.
[5]乔文慧.镇肝复遂汤加减治疗脑梗塞40例[J].陕西中医,2014,35(0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