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根治手术后病人恢复的情况和对免疫指标水平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对在本院治疗的80位病人进行研究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胃肠道肿瘤治疗的80位病人进行研究,并按照入院单双号的随机分配方式,为所有病人进行划分,并利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划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两组病人中年龄最小的病人为36周岁,年龄最大的病人为72周岁,平均年龄51周岁。在所有病人中基本为胃癌病人、结肠癌病人、直肠癌病人、小肠肿瘤病人。所有病人都为自愿接受本次研究,通过对病人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及排除标准:手术前没进行化疗和放疗,15天内没有白蛋白及免疫增强药物使用,肝脏、肾脏功能无疾病、没有先天性代谢异常及其他代谢性疾病、没有切除脾脏的病人,都可以参与到本次调研之中。凡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均不能参与本次调研。
1.3.治疗方法
肠外营养组利用全肠外营养支持,进行葡萄糖、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注射,手术后1-3天进行热量及氮量的供应。肠内营养组病人利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手术后进行常规补液注射,并进行鼻营养管留置,营养管末端在空肠上方。手术后的14-22小时内,病人肠鸣音恢复后,为病人进行糖盐水灌注。病人无不良反应,则利用糖盐水稀释进行注射。手术后4天可为病人进行流食注入,7天后营养液注射停止,为病人进行半流质实物注入。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不良反应发生人数利用%表示。血清相关指标、免疫指标、住院时间等利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前各项指标差异不大,手术后第一天,两组病人的ALB、ALT、AST等指标比手术前要高,PA、TP指标比手术前低,HB变化不大。手术后第天,肠内营养指标情况恢复正常,肠内营养组病人的血清比场外营养组高,术后的不良反应也较低。
3.讨论
胃肠道肿瘤是较普遍的一种恶性肿瘤,此类疾病发生的同时,病人非常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极高,仅次于肺癌,很多胃肠道肿瘤病人在手术前因为患病时间较长,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并且手术前禁食以及灌肠,让免疫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损伤,致使病人的营养不良时间持续较长。病人在手术前后对能量以及脂肪的摄入较少,并且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比正常人低,让病人的治疗效果降低,康复时间变长。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后营养支持方式较多,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是最常见的两种。与全场外营养支持对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经由静脉系统吸收,能够让病人的机体功能恢复更好,帮助器官进行正常的营养物质调节,让胃肠道吸收和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对病人手术后的营养状态以及免疫功能进行提高,减少病人早期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可以让病人的血清指标水平进行改善,让病人需要的基本营养得到补充,对病人的集体免疫力进行增强,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减少,从而减少住院治疗时间,在临床医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洪一,王白石,张加金,等.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2014,(18).
[2]孙应实.胃肠道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3).
[3]郑佳.影响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