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实践中构建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一次创新,同样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培养目标与综合素养提升目标进行分层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多种实践条件,并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探究构建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
一、设立明确的阅读目标
开展主题阅读的第一步,就需要老师按照文章的主旨划分类别,以此来帮助同学们在相应的主题下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因为在不同的主题下,同学们的学习体验、情感收获、学习目标都是不同的,只有确定阅读目标,才能够开展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工作。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某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包括《故都的秋》、《赤壁赋》等描写景色、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文章,所以老师在带领他们阅读这一单元的文章时,就需要事先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首先,老师可以先带领他们简单阅读课文内容,以便于同学们能够了解如何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对身边的景色、名胜古迹等进行描写,并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其次,老师需要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文章主旨[1]。例如《赤壁赋》中将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其中所包括的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等。最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对课文的体裁进行对比赏析,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二、整合多样的学习资源
在高中语文课中开展主题阅读,不能只依赖教材中的文章。如果限制于考试大纲的要求,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整合多样的教学资源,在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同时,能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帮助他们感悟人生哲理。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窦娥冤》、《雷雨》等节选课文,希望学生能够逐步揣摩戏剧语言与人物情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感受戏剧背后的价值。第一,教师在开展主题阅读的过程,可以先带领他们学习教材中的这些节选课文。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初步了解戏剧,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2]。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全部的剧本,或者是播放相应的影视片段。通过阅读全文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同时也能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播放影视片段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文与影视结合起来,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创造不同的阅读情境
开展主题阅读,除了要引导同学们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以外,还需要帮助他们展开沟通对话。这里的沟通对话,既指的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包括同学们之间的讨论分析。
例如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中第六单元,老师在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相关文章时,就可以创设不同的阅读情境。首先,老师需要引导同学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比如老师可以让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人物,谈一下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看法,或者是为这个人物单独写一段话。这就需要同学们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再尝试着揣摩作者情感,并对相应的片段进行赏析。其次,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创造有关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等,从而促进他们的对话交流。
四、发散学生的学科思维
教师不仅要在主题阅读中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同样重要,前者能够帮助他们感受文字的优美,后者能够引导他们收获人生的感悟[3]。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就需要在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发散学科思维。第一,教师可以先带领他们共同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在学习多种写作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层层探究出文章主旨。第二,教师需要通过个性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带领学生剖析这一单元的文章创作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学生表达自己看法时,通过教师的个性评价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发散学科思维、提高学科素养。
结束语:在高中语文中构建主题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授课路径,并构建多层次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同学们来说,这种模式有利于帮助他们丰富情感体验,并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以及文字的优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刘倩玉.高中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实施路径[J].文学教育(下),2021(08):64-65.
[2]郑晓慧.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6):292-293.
[3]周国伟.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