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因血糖控制不理想,累及足部而引发的一种足部病变,以足部皮肤溃疡、坏死等为典型的临床特征,具备较高的致残率,危险性较高[1]。面对这一疾病,除了对症的足部治疗和原发性疾病控制外,还需要辅以科学的护理来巩固治疗的效果,尽可能的保障足部的健康,促进溃疡处的愈合,基于此,本文以我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为例,分析多学科协作在这类患者创面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接收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抽取此次研究对象,共计46例,并将其按照入院时间(2021-05至2022-10)分成各有23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男10例,女13例,年龄:50岁-72岁,平均(58.73±2.11)岁;患病时间:2年-11年,平均(6.83±1.21)年。
观察组:患者男11例,女12例,年龄:49岁-73岁,平均(58.69±2.32)岁;患病时间:2年-12年,平均(6.98±1.33)年。
上述资料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血糖和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足部溃疡面清创、抗感染等,并于日常做好病房的清洁、患者的药物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多学科协作护理:(1)组建护理团队: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并由医生、整形修复师、专科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组成,其中,护士负责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创面观察、美学修复等,如有异常,及时上报;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疏导;营养师负责营养干预,稳定血糖;康复治疗师负责制定康复锻炼等;护士长负责日常工作的监督和分配等,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医生、整形修复师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项诊疗操作,并指导护士开展一系列的护理操作等[2](2)培训:定期组内培训,强化小组成员的护理技能和素养(3)实施:建立档案,向患者耐心讲述后续的干预流程,获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整形美容师根据伤口创面制定创面处理方案,并由护士进行日常的换药、伤口恢复评估,定期查看伤口血运情况等,并做好患者的自我护理指导,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一旦创面出现青紫、苍白或温差与正常皮肤大于1℃以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大于2 s时立即报告医师,心理咨询师需要全程开展心理疏导,安抚患者的情绪,营养师需要根据血糖的变化[3],制定饮食方案,而康复师需要根据患者的足部愈合情况以及运动耐受性,制定可靠的锻炼计划。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
瘢痕增生评分:利用VSS量表评估,内容涉及: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疼痛以及瘙痒度,总分0-18分,得分越低越好。
护理满意度:方法我院自制问卷(百分制),统计调查结果:非常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89分)以及不满意(低于70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接受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当处理结果显示P<0.05,即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创面愈合时间
详见表一,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用时较短,两组对比(P<0.05),差异显著。
表一 创面愈合时间 (x̄±s)
2.2 瘢痕增生评分
如下表二,瘢痕增生评分,出院时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性,而出院后对比(P<0.05),两组差异明显,观察组评分更低。
表二 瘢痕增生评分 (x̄±s)
2.3 护理满意度
见下表三,护理满意度,观察组较高,两组对比(P<0.05)。
表三 护理满意度 n(%)
3讨论
糖尿病足的产生会导致足部皮肤溃疡,甚至坏死,如干预效果不佳,可增加致残率,诱发一系列的不良事件,加上患者患病期间的身心不适感、身体抵抗力弱、血糖波动明显等,使得患者的死亡率提升。而面对足部溃疡,临床多采用清创手术处理,但由于创面恢复时间久,患者伴有诸多的风险,所以应开展多学科协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患者全面的干预[4]。本文研究中,多学科协作护理以组建小组的形式,协同主治医生、整形医生、康复医生、心理咨询师、护士、营养师等多方面的工作职责,丰富了诊疗内容和护理服务,满足患者不同方面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护理结局。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干预手段可以提升创面护理质量,促进创面愈合,确保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粟翔,涂娟,刘清华. 以运动为导向的循证护理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9):97-100.
[2]桂颖. 红光治疗仪照射联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的应用[J]. 医疗装备,2022,35(15):178-180.
[3]陈立群,罗彩云,张少华.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足部自我护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22,25(04):5-9.
[4]杨晓玲.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6):145-149.
作者简介:许安静(1987 -),女,学历:本科,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