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传染疾病的种类不断增加,传染病的发生率大幅提高,部分传染病病原体传播能力强,再加上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操作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导致感染科医务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感染风险增加,影响了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恶性传染病的广泛传播,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本文通过研究感染科护理人员感染危险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分析管理措施实施之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频率,以下是研究的具体报告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用了本院在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这段时期感染科发生的42例感染危险事故,通过分析感染危险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适合的管理对策,比较分析管理对策实施前后感染危险事故发生次数,选取的42例感染危险事故的对象之间无明显数据联系,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感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事故发生原因
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感染科存在针头等多种利器,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会出现利器刺伤皮肤情况,护理人员在操作利器进行护理工作时,出现操作失误或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都会造成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要和患者直接接触,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较差,在护理工作中操作流程不规范,这也会导致护理人员受到感染。护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内容庞杂,感染科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小部分人的歧视,容易对工作产生倦怠心理,再加上护理人员存在夜间值班的情况,年纪较大的护理人员身体机能得不到有效恢复,在护理工作中出现失误,造成危险事故。护理人员不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部分传染病患者因为长期受到社会压迫,心理出现问题,不配合医院的治疗,甚至对护理人员出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出现导致感染事故发生。
在操作环节中的感染危险元素:首先,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开始之前没有进行彻底的消毒。其次,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导致传染病感染。最后,护理结束之后,护理人员要再次进行消毒,并且把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国家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后续处理,防止出现感染事故。
1.2.2管理对策
医院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个人保护意识,医院定期举办关于各种新型传染病的知识讲座,让护理人员明确不同传染病的防治方法,积极开展关于各项医疗器械正确操作手法的培训活动,可以在医院内部开展护理人员技能大赛,对正确操作医疗器械的护理人员实施奖金奖励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传染病护理流程操作,护理工作前后认真进行消毒工作,减少感染事故的发生。护理人员自身要树立良好的自我防范意识,学会疏解工作压力的有效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因为心理问题造成护理工作的失误。医院设置合理的护理人员轮换制度,建立健全医院的交接班制度,以书面形式确立护理人员的轮班情况,保证护理人员能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减少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因为过于疲倦出现危险事故的概率。医院完善护士长巡逻制度,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时纠正操作流程有危险的护理人员,避免护理人员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医院要严格把控医疗器械的质量,确保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严格做好护理结束后的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医院可以采用轮班制度由护理人员轮流监督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护理人员对医疗废物处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防止因为医疗废物处理不当造成感染危险事件的发生。患者的贴身衣物,所用床位的床上用品这些都属于污染物的范围,护理人员在收集这些污染物时也要注意防护,专门进行消毒清洗,防止出现感染问题。医院的领导层要对感染科的护理情况进行每月总结,及时分析感染科护理情况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处理紧急事件的培训,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和传染病患者体液发生直接接触,要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等传染源意外进入口腔,护理人员要用清水长时间漱口。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被针头等尖锐物品刺伤,要按压伤口周围皮肤,将有感染危险的血液排出,降低被感染的几率。护理人员疑似出现感染问题要自觉进行自我隔离,减少扩大传染的可能性。医院建立完善的护理人员考核制度,定期组织护理人员的考核考试,对考核不及格的护理人员进行惩罚。医院定期在医院内开展传染病患者的案例分析会议,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传染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医院可以聘任优秀的心理医生,对患者的状态进行实时疏解。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收集了本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发生的感染危险事故,积极总结感染科危险事故多发的原因,并得到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统计管理措施施行前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频率,计算出危险事故在管理措施实施前后的总发生率,积极总结管理经验,减少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数据经过SPSS23.0系统的处理,最后数据结果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处理结果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本院42例危险事故发生因素
由于感染科的护理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是医疗危险事故的高发区域。部分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流程不规范,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感染危险事故。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感染科危险事故中交叉感染发生的次数最多,占比42.9%,感染科由于患者的特殊性,患者本身携带传染病毒,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由于操作疏忽极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不同病症的患者共用同样的医疗机械,护理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没有注意消毒工作的话也会导致患者之间出现严重的交叉感染。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匮乏,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会造成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表格数据表明,针刺伤在感染科危险事故中占据较大比重,占比26.2%,针刺伤出现的原因和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有较大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的护理人员出现针刺伤的几率较小,一方面因为工作年限长的护理人员操作娴熟,专业技能水平较高,操作不容易出现失误。另一方面,长时间在感染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对感染科危险事故有较深入的理解,安全防护意识较高,在护理工作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减少了针刺伤的发生。患者的配合程度也是直接影响针刺伤发生的因素,部分患者由于身心双重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抗拒行为,甚至是攻击性行为,这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消毒液处理不当在感染危险事故中也常有发生,占比19%。国家对感染科的消毒工作有明确的用量和操作规定,部分护理人员因为消毒工作繁琐在消毒工作中简化流程,造成感染危险事故的出现。另外,护理人员在储存消毒液时将消毒液放置在强光下,在取放消毒液的过程中不及时密封消毒液,这导致消毒液的挥发,降低了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影响最终的消毒效果。在感染科护理危险事故中存在少量的肺部感染事故,仅占比11.9%。
表1.本院42例危险事故发生因素统计表[n(%)]
注:两组相对比,P<0.05。
2.2实行管理对策后危险事故发生情况
在医院实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对策之前,本院实际病例数368例,出现感染危险事故总例数为42例,总发生率为11.4%,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对策之后,医院危险事故的发生例数大幅减少,感染危险事故的总发生率仅有4.3%,管理对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医院出现危险事故的几率,医院应根据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积极实行相应的管理策略。
表2.对比医院实行管理对策后危险事故发生情况
注:两组相对比,P<0.05。
3. 讨论
感染科收治的大多是传染病患者,部分患者所患疾病传染性较强,这导致感染科的护理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护理工作难度较大。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我国和外界联系紧密增强的同时带来了新型的传染病,不同类型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防护措施和护理方法也不相同,这进一步提高了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护理人员在感染科和患者接触时间长,提高了危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再加上护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薄弱,自我防护工作的缺失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尚未成熟,这都导致医院感染科感染事故的高发。感染科的危险事故不同于其他的医疗事故,因为传染病具有扩散性,一旦感染科发生危险事故容易造成病原体的大规模扩散,对医院口碑是致命性的打击,同时较为危险的病原体的传播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损失,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防止病原体出现大规模扩散的情况。
针对感染科危险事故发生的状况,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在本院感染科的护理工作中最易出现的感染危险事故是交叉感染,在本院发生的42例感染危险事故中,出现18例交叉感染事故,占比接近一半。医院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感染事故的发生存在在护理人员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护理开始之前护理人员对器材检查的疏忽以及消毒工作的遗漏,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流程的不规范,安全意识的缺失以及护理结束后医疗废物的不当处理,这些都导致感染科感染事故的出现。针对感染科频繁发生的护理问题,医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减少危险事故发生:在医院自身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其中包括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专业技术水平、护理工作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培训,完善护理人员的轮班制度,将轮班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医院可以用书面形式确定好一周或一月的轮班人员,保证每个护理人员足够的休息时间,建立健全对护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在护理人员方面,护理人员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隔离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护理工作,学会身心调节的有效方法,保持身心愉悦,在护理工作中减少失误。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把握护理工作的三个环节减少工作中的失误:首先,在护理开始前,护理人员要了解不同传染患者的护理措施,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牢记危险事故发生的处理办法。患者的体液接触到护理人员的皮肤时要及时用清水冲洗,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出现黏膜感染的情况要使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完成消毒工作;出现伤口感染,多见于针刺伤,要挤压伤口部位,排出污染血液。一旦出现疑似感染危险的情况,护理人员要自觉进行隔离,汇报上级具体情况,听从医院的具体安排。在护理完成后,重视消毒工作。在患者方面,医院在护理过程中以患者的康复为首要目的,在护理工作的安排中切忌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接触时间,护理人员仍旧需要按时按量地完成护理工作。医院可以设置完善的心理评估机制,在保证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医院可以通过联系患者的亲属,家院合作,提高患者康复的意愿,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医院还可以设置完善的患者评价机制,针对不同患者配置合适的护理人员。
总而言之,本次研究表明感染科出现感染事故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但医院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科危险事故的发生,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医院可以进行行业间的广泛交流,总结出普适性的管理措施,广泛推行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措施的实行有效提高了医院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人才体系,对日后医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劳动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申时艳.传染科护理行为中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探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03):160.
[2]于露.感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9,(07):37+39.
[3]林琴琴.感染科护理操作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1):63.
[4]范妮娜.感染科护理行为中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兵团医学,2012,(0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