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疼痛诊疗的哲学浅析
刘建华1 柳培雨1 田毅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建华1 柳培雨1 田毅2,. 中医疼痛诊疗的哲学浅析[J]. 哲学研究进展,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19.
摘要: 利用现代科学哲学系统,全面探求中医的自然本性,通过对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辩证地看待类比思维在中医疼痛诊疗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治痛辨证思路和用药配伍规律。基于中医理论的哲学思维, 对于培养疼痛诊疗中全面诊治思维具有较大帮助。
关键词: 中医,哲学,疼痛
DOI:10.12721/ccn.2021.157019
基金资助:

中医学融汇朴素的辩证逻辑和辩证法的自然观,中医学的生命观认为万物的本源和物质基础是“精气神”, 三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动力。中医在对人体诊疗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藏象、经络理论为基础,以精气、五行、阳阳等古代朴素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特点的中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对疼痛的认识远早于西医,以《黄帝内经》对疼痛的记载为起始标志,并贯穿于中医学发展史。逐步确立了以“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总则辨证论治疼痛的理论体系[1]。中医在上世纪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兴盛时,中医工作者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合作才慢慢有了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成果。

1    中医疼痛疾病的诊疗理念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渊薮,对疼痛的记载颇详,涉及部位、症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黄帝内经》中的“痛”本义于“因疾病或创伤而感觉苦楚”,与现代医学疼痛定义(是一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颇为相似。暴痛”、“支痛”、“气痛”等疼痛命名,囊括了病程发展、性质、病因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疼痛记载的多样性及相关致痛因素众多;“痛痹”、“痛病”等是对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的命名,体现了对疼痛的重视;“忍/耐痛”的记载,阐明了人体解剖结构及个体差异对疼痛感受的不同;“综合征/循经痛”是密切联系的多个部位疼痛的共现,重点涉及相关脏腑、经筋、经络感传线路等[2]。《黄帝内经》中对“痛”的论述以疼痛的解剖定位为主。《黄帝内经》“疼”、“酸”、“痛”皆含有“苦楚、痛楚不适”之意,有时可以互用,但程度不同。“疼”,指“跳痛”、“酸痛”,或为“痛”的一种较轻表现,两者关系密切,甚可互义,多以疼痛并称。比较而言,可理解为“酸”为“疼”之渐,“痛”为“疼”之甚,都为机体对刺激、损伤等的不适感受。身体内外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叫痛,痛而带有一些酸感叫做疼。如果脏腑、营卫、气血、精神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统一受到干扰和破坏,某一局部会发生使人难于忍受的苦楚,这就是疼痛[3-6]

西医学等自然科学属于理论理性的知识,按疼痛依据解剖部位、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病因等进行分类与治疗;而中医属于实践理性知识。中医学文献对疼痛的分类并不系统。按疼痛的病因可分为外感痛、内伤痛等;按疼痛的部位大致分为头痛、咽喉痛、肩背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腰痛、腹痛、膝痛、踝痛、足跟痛等;按疼痛的性质可以分为刺痛、胀痛、绞痛、隐痛、冷痛、热痛、重痛、空痛、酸痛、走窜痛等。钟源兴根据辨证将疼痛分为七大类:气滞型、血瘀型、气滞血瘀合并型、关节移位型、内外创伤型、中毒、意识空间合并神经迁延型。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认为筋与脉、肉、皮、骨共为五体,为肝脏所主,气血所养。《黄帝内经》主要从内科学和针灸经络学角度对筋伤的病因、病机、治则和治法进行的较为完整的阐述,相对而言对跌打外伤和劳损所致筋伤的论述较为缺乏[7,8]。清代吴谦等编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则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正骨经验,对人体各部的骨度、损伤的治法记录周详,既有理论,亦重实践,图文并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强调了手法在骨伤治疗中的作用“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2    中医疼痛机制的研究

2.1  疼痛本质的研究  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表明痛是病机十九条之一。《黄帝内经》中的“心”,除表示解剖结构之心脏之义外,更多指精神活动之心神。中医学理论中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藏神,二者协同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传统文献关于筋和筋伤论述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9]。筋伤疾病在骨伤科占有很大比例。骨伤科的临床常见疾病如颈椎病、腰腿痛以及肩周炎等都属于筋伤。临床上,疼痛可独立成病,亦可作为主要或次要症状存在于很多疾病的过程中[10-12]

中医学重视“心”对人体的主宰作用,认为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的有机整体,而心为五脏之主。疼痛病机的阐述与“心”的生理功能关联密切,认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疼痛的整个疾病过程中都有重要意义。中医学中的“心”既指解剖之心,又指功能之心,二者与疼痛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后者,在疼痛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明确提出“诸痛”病机属“心”, 这必然为从“心”论治疼痛提供指导和借鉴。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外科精要》亦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高士宗在《素问直解·卷八》中将其改为“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 [3-6,11]。有关“心”是否可理解为“火”至今仍存争议。

西医将疼痛的机制分为初级传入纤维和伤害性感受器及外周敏化等外周机制,以及中枢敏化、脱抑制和扩大的易化、结构重组等中枢机制。中医与之比较在整体观方面颇具优势。

2.2  疼痛的病因    疼痛最终的病理变化都表现在气血方面,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疼痛可独立成病,亦可见于很多疾病过程中。疼痛的病因也涉及到内因(内伤七情、气滞血瘀、气血津液亏虚等),外因(六淫、疫疠之邪),不内外因(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均会引起疼痛的发生并可呈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而西医学中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包括直接刺激、炎症、缺血、出血、代谢异常、心理因素等。

痛、痒、疮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表述多以“火热甚则疮痛,火热微则疮痒”、“心主火热”为主的三者辩证联系的解释。如《景岳全书》曰:“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外科启玄·明疮疡痛痒麻木论》云:“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刘河间谓疮“皆火之用”。也有以痛、痒、疮作为三种独立的病症者,认为三症是并列关系,即将痛、痒、疮作为3种独立的病证,病因、表现各不相同,但其病机均与心有关[13-16]。对于筋损伤而言,可由外感六淫所伤(湿热、湿邪、风邪、寒邪、虚邪、内伤),导致“筋之府”受损、脾失健运,筋脉失养、病位深浅不同、脏腑功能失常、经络病机、五运六气病机、精明之府受邪、疹筋等损害。

3   中医疼痛诊疗的哲学思维

西医疼痛治疗时,多依据闸门控制学说针对疼痛产生机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阻断,达到及治疗目的。而中医多针对经、络、气、血和心神等构成的疼痛病机,在治疗疼痛的时候,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病变会相互影响甚至同时出现,要注意辨别各种不同病机是否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出现。治疗疼痛宜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针对“不通”和“不荣”分别采取通与补的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实者祛其有余,虚者补其不足”。中医对疼痛的治法主要是根据疼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确立的,以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目的。对于疼痛的具体治疗方法,是在“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总原则指导下选用不同治疗手段实现的,包括导引、推拿、针灸、中药内服外用等诸多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杂合以治”的思想对运用多方法综合治疗疼痛提供了指导意义。

作为中医疼痛理论核心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临床上主要运用于疮疡、皮疹、瘙痒等皮肤病的治疗,应用于指导疼痛性疾病治疗的记载较少见。对于疼痛治疗,多主张痛症属于心,其临床治疗,偏实者,在于疏通经络、调和营血;偏虚者,以调补营血为主;心神不安者,则用安神养血、和络止痛之法。对于筋损疾病的治疗,多主张预防为主,治疗方法包括按摩导引及热敷、针刺疗法。基本操作手法包括按、摩、推、拿,摸、接、端、提”八种。常用药物有补筋丸、万灵膏、定痛散、混元膏、八厘散等。《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认为经筋学说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区别于经脉的独特诊治规律。提出了经筋病的概念,认为筋伤是骨伤科最常见的疾病,引起筋伤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目前中医治疗筋伤疾病主要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手法的正确运用、药物的有效配合、重视功能锻练等特点。有学者报道将从“心”论治全身皮肤疼痛、复发性口腔炎、皮肤淀粉样变、天疱疮的治疗,获良好疗效[17-20]

应用逻辑学中的谬误剖析法在数学和哲学等纯理念的科学研究时, 对证实纯理念之假设是否真实和具有合法性时具有诸多裨益。中、西医学对于疼痛的认识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西医学主要关注疼痛是如何从外周神经末梢传递到神经中枢从而引起痛觉的感受,故其疼痛理论都在试图揭示疼痛在神经系统中是如何整合的,进而用于指导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学则将人体脏腑、气血、精神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的失衡或破坏,从而产生的难于忍受的苦楚,均可称作疼痛。中医学认为疼痛性质是病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具体体现,并根据此“异病同治”来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则重点以疼痛的部位作为提示病变所在的依据,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体现了中西医对于疼痛诊治的不同思路[21-25]。但是,二者均认识到疼痛部位、性质等的准确掌握对疼痛治疗的重要性,并且充分考虑到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作用。以三叉神经痛治疗为例,西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卡马西平等)、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球囊压迫术、射频热凝术、立体定向射频治疗等),中医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川芎等)、针刺治疗、灸疗、按摩等。抗癫痫药物治疗复发率超过50%,并且耐药后显微血管减压术作为首选手术方法,短期有效率为90%,长期有效率为50%~70%,复发率高达25%。针刺等中医治疗方法有效率为70%~90%,但其不良反应发病率与严重程度相对较轻[26]

中医对疼痛疾病的诊治思维具有经验性、类比思维和辩证法三个特点。中医疼痛诊疗学在理论基础上出现高度抽象的自然哲学,这与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治愈是通过自然力而获得的,人为干预治疗的目的是帮助自然力”理念相吻合。但到了现实临床实践中,诊疗操作方法又成完全经验化了,发掘与借鉴传统医学疼痛诊疗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基础与临床研究有机整合,提升疼痛诊疗的系统性、安全性、有效性、便捷性、经济性,尚需大量的研究与努力。

参考文献

[1]  贺娟,苏颖.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2]  毛旭,毛军.顺天应时,意调么一-《黄帝内经》治疗方法的整体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83-1184.

[3]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7.

[4]   闻永毅,樊新荣.《素问》中“心”字的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46-648.

[5]  山东中医学院等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02.

[6]   杜广中,卜彦青.《内经》论“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0):1121-1122,1128.

[7]   罗瑞林.《黄帝内经》疼痛理论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312.

[8]   韩桐师,王丹辉,万憬,等.心理因素对不同种类疾病慢性疼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651-1653.

[9]  伍秋鹏. 明清时期常用按摩器具的类型与形制初探[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4):100-104.

[10]  张景明,陈震霖.《内经》论疼痛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2):5-6.

[11]  尹俊滨,王文,李云庆.疼痛及其与镇痛的对立和统一[J].医学争鸣,2013,03:11-14.

[12]  金晶,周惠芳. 从心论治”痛经理论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9,51(3):6-8.

[13]  李慧,王梅,黄玲,等. 《景岳全书》论治妇科痛证学术思想探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5):14-15.

[14]  刘凯.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看瘙痒的暗示疗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 ( 1) : 56.

[15]  谢丹,徐子,乔王倩,等. 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论湿疹病机与治则[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0):4-7.

[16]  吴顺领,张霞.“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新解与应用[J].现代中医药,2013,33 (2) : 62.

[17]  吴飞.经筋针刺疗法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4,27(1) :139-142.

[18]  程永.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 2011,27(5) : 97- 99.

[20]  李长杰.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9):146.

[21]  孙勇,郝军. 筋病理论与经筋理论的异同[J]. 中医正骨,2016,28(4):72-74.

[22]  江雪华.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再认识[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2(6):491.

[23]  刘长信,温建民,李多多. 中国式疼痛治疗模式的应用探索[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3911-3913.

[24]  梁志刚,李瑞,邓成哲.从“心”理解“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370-371.

[25]  张林,宋雨婷,陈浩.疼痛的中医治疗现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142-144.

[26]  周霞,孙中武.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6):891-892.

[27]  赵韫琦,赵钢. 论自然力对疾病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19,40(10):1-4, 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