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1]。深入研究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意义
1.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能够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分析问题,避免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为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2]。
1.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高校思政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奋斗方向。例如,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人生理想教育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只有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相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3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高校思政教学通过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有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建设
2.1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高校思政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从而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3]。
2.2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1.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师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的综合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大学思想政治教师的基本素质。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政治思想有共通之处,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明确自身方向,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师要深刻理解和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不仅要 “善教”,更要 “会教”。要领悟教育本质,依据核心价值观培养需求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课后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决定其影响力。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能让学生认可教师所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4]。
2.优化思政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程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思政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核心价值观元素,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在优化思政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通过讲述民族梦想、国家发展等宏大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政教师应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入相关专业领域的人物事迹和案例,增强学生的共鸣感和职业素养。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
3.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增强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需求。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思政教师应采用对话式、引导式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同时,思政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领悟道理。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5]。
4.鼓励生活实践,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思政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范围,而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践行核心价值观,思政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还能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方式有助于加快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速度,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通过与企业、社区等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这种全方位的实践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从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
结束语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政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教育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全社会也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价值导向氛围,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