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有机结合
刘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有机结合[J]. 哲学研究进展,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3.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之根与魂,深刻影响着国人的精神世界。在中职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哲学与人生》中,将这一宝贵文化财富有机融合,对于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巧妙融合儒家思想、道家智慧等传统文化精髓,这不仅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引导学生以历史为镜,审视人生哲理,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情操,从而在心灵的土壤中播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思想之花。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思政;有机结合
DOI:10.12721/ccn.2021.157023
基金资助: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以及深化他们的哲学思考,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效结合。通过探索这样的融合路径,我们可以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中职生贡献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哲学与人生》教学的现状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中职思政《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实践正面临着双重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单向传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深入与持久。学生往往感到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难以产生共鸣,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使得部分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输入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一些学生可能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而产生文化疏离感,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还可能滋生文化自卑情绪。这种文化认同的危机,直接影响了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培育,对于塑造其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构成了潜在威胁。令人鼓舞的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内已掀起了一股“文化回归”的热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哲学与人生》教学有机结合

在中职思政教育的广阔舞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深度结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基石,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程,犹如为学生心灵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使之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自信地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宝库,为《哲学与人生》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等思想,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边界,更激发了他们对人生、宇宙、社会的深刻思考,使课程内容更加饱满且富有深度。这种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哲学真谛,同时激发其探索人生意义的热情。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哲学与人生》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哲学与人生》教学的结合中,首要任务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应广泛涉猎经典文献、历史典籍、民间故事等,精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素材。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提炼出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生智慧及道德观念,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支撑。

例如,在教授《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作为教学切入点。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对他人的关爱与贡献。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句,通过讲解这些语句背后的哲理,引导学生理解“仁爱”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结合现代社会实例,如志愿者服务、公益事业等,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的“仁爱”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价值感。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不同情境下如何践行“仁爱”精神,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经典著作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还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哲学与人生》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促进其深度思考与探究。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哲学与人生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探讨“道家的自然观与人生智慧”时,教师可以创新性地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道家韵味的课堂氛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一幅幅山水画卷,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宁静致远的心理状态,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情感铺垫。随后,教师设计一场模拟的“老子讲坛”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老子及其弟子,围绕“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核心思想,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道家思想,并运用其智慧来解答关于人生选择、社会治理等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亲身体验到道家思想的深邃与博大。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与参与感,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以“道家文化与人生智慧”为主题的诗词朗诵会。鼓励学生选取与道家思想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如《道德经》中的名句、陶渊明的田园诗等,通过朗诵感受诗词中蕴含的道家情怀与人生哲理。还可以邀请校内外书法爱好者进行现场书法展示,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进一步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职思政《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教育创新的时代呼唤,更是文化自信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系统性地挖掘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辅以现代教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我们不仅能够激活古老智慧的现代价值,还能在青年学子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田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39-4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