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议题式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一)目标的一致性
议题式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它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议题的深入探讨,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合作能力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旨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议题式教学可以通过设置关于社会公共事务的议题,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所倡导的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担当是高度一致的。两者都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独立思考能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养提升。
(二)内容的互补性
议题式教学所涉及的社会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互补充。社会议题可以为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具体的情境和案例,而价值观可以为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导向。比如,在探讨网络社交议题时,学生可以分析网络暴力、虚假信息传播等不良现象。这些具体的社会现象为 “文明、和谐” 等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当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分析这些网络社交问题时,他们会更加明确在网络环境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如文明发言、和谐互动等。这种内容上的互补性使得议题式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更加自然、紧密,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议题情境中深刻理解和践行价值观。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方式
(一)教学目标中明确体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知识纳入其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讲解 “文明” 这一价值观时,让学生了解文明在不同领域(如社会交往、公共环境等)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要求,使学生掌握文明的内涵与外延相关知识。这不仅包括文明的基本定义,还涵盖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文明有礼,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遵守交通规则等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详细的知识讲解,学生能够对文明价值观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文明行为奠定基础。明确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的意愿是教学的关键。如在关于 “友善” 价值观的教学中,设定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友善行为的崇尚,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友善待人的感人故事,如雷锋的事迹等,让学生感受到友善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他人的态度,激发他们践行友善的内在动力。这样,学生不仅在认知上理解了友善的价值,更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从而更愿意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践行友善价值观。
(二)议题选择紧扣价值观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挖掘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议题,能够使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在探讨网络环境议题时,结合 “文明、和谐” 价值观,引出 “如何在网络中营造文明和谐的交流环境” 的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中的不文明现象日益凸显,如网络暴力、恶意攻击等。通过这个议题,学生可以分析这些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文明、和谐的价值观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改善网络环境。在分析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价值观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化了对价值观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运用价值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价值观的存在和意义。例如,以校园生活为背景,设计 “在班级中如何体现平等与公正” 的议题。在班级中,学生每天都会面临各种与平等、公正相关的问题,如评选优秀学生、分配班级任务等。通过这个议题,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在这些日常事务中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何避免歧视和偏见。这样的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理解和践行价值观,增强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
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 “爱国” 价值观时,创设历史情境,如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视频。视频中,抗日英雄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爱国精神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在情境的感染下,学生更容易理解爱国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和奉献上。这种情境创设使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对价值观的感悟和理解。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价值观的实践能力。例如,在 “法治” 价值观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在模拟法庭活动中体会法治的重要性。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法律程序,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辩论和裁决。这种亲身的体验让学生深刻理解法治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培养了他们的法治意识。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也能够感受到不同角色在法治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好地将法治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程度,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基于价值观发表合理观点,是否积极参与讨论等。如果一个学生在讨论 “友善” 价值观相关议题时,能够主动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且提出建设性的友善建议,这表明该学生对友善价值观有较好的理解和践行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价值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对价值观的认识和践行水平。也可以通过书面测试、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方式,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社区中践行 “和谐” 价值观的短文,根据短文内容进行评价。从短文中,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和谐价值观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和谐价值观与社区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具体的践行措施。这种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方面的成果。
三、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教学目标、议题选择、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价值观的合格公民。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