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融入路径研究
朱兆香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朱兆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融入路径研究[J]. 哲学研究进展,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9.
摘要:
十八大以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践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内生于日常生活的核心价值观,又外在于日常生活主体,内容上,核心价值观诉求与价值观多元化现实之间具有张力,仍存在形式单一、融入路径不畅通、实践活动形式化、实践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更好地融入新时代日常生活,需要全面准确地分析新时代日常生活的实践变化、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根本症结,进一步优化内容,创新方式,强化制度保障。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日常生活 主客体关系
DOI:10.12721/ccn.2021.157029
基金资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新时代日常生活?首先,需要正确把握和理解核心价值观和日常生活的本质关系;其次,需要全面准确地分析新时代日常生活的实践变化,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根本症结。更好地融入新时代日常生活,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内容,创新表现方式,强化制度保障。

一、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本质关系

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是对日常生活的反映,质上是对主客体间关系的价值评价和看法。因此,必须从价值客体的物质性与主体的主动性两个角度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发生过程。

(一)内生于日常生活的核心价值观

需要是价值观的内在生成动因和原始形态。日常生活就是为了满足个体再生产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主体——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就显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客观基础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在社会给定环境中进行活动,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特点,人们的价值意识就渐次地脱离物质基础而自立化和超越化,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而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导价值观,是在多元价值观基础上对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理性概括。

(二)日常生活主体外在于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相对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独立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日常生活主体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外在性。个体的日常生活围绕个体生存需求展开,天然具有现实性、个体性和功利性,个体的价值意识具有主观朴素性、体验性、强烈的现实性特点,与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张力。这种外在性表明,日常生活主体的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的灌输过程和学习内化过程,是一个适应个体价值意识的主观朴素性和个体现实性特点,推动不同需求的对话沟通,促进价值认知的互动兼容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比如宣传方式单一、融入路径不畅通、民众认知度不高、实践活动形式化、实践效果不佳等问题。

(一)内容上,核心价值观诉求与价值观多元化现实之间具有张力

多元化价值观本身对作为“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障碍。40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交往关系的多元化,唤醒了人们的个人意识和权利意识。价值主体凸显的结果就是,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也日益多元化,凝聚共识的难度也越大。

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价值观多元化,模糊着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判断,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一些人把一切都变成金钱关系,把人民至上变为个人利益至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降低,甚至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在西方“普世价值”的广泛渗透下,特别是在一些弱势群体、青少年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中,一些人主动投入西方“普世价值”的“怀抱”。

(二)形式上,核心价值观融入形式单一化与日常生活的多样化不相适应

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通过官方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进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张贴、悬挂、宣讲等,这些形式往往与越来越多样化的日常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确实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引起民众的兴趣和共鸣,导致其在基层社会的传播效果不佳。

新时代的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深度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播的突出特点是超迅捷性、互动性、生动性,给核心价值观带来深刻挑战:一是信息爆炸让人们更容易受到碎片化阅读、各种杂音、虚假信息、情绪煽动的影响,加剧价值混乱和焦虑感;二是互联网算法偏好问题,加剧人们的认知极化和从众;三是视觉性传播将主体感知的直观性、经验性、情绪极化效应放大,容易降低理性思考。

(三)实践上,核心价值观融入过于形式化与日常生活的现实化不相适应

过往的实践中,宣传教育、模范引领形式,对于工具理性过于推崇,过度注重形式、效果唯数据论,往往不问现实而闭眼念经。比如,用能否背诵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调查数据来支撑认知度不高的结论,并不符合日常生活现实,记住了也不等同于践行了,记不住并不代表认知不够,更不代表践行问题。这种表面的、形式化的传播,缺乏人们的积极参与,更不要说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人们从来不是从理论上看问题,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难以融入日常生活,关键在于未能贴近日常生活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社会多元利益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甚至是体制本身带来的非公正问题。作为核心价值观践行风向标,一些理论宣传者自身信仰缺失、行为失范,一些领导干部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一些政策法规执行者工作推拖拉,伤害着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朴素情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日常生活的改进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首先要注重传播的体验性、直观性、通俗性、情感性需,其次要充分了解和重视日常生活主体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再次是融入日常生活准则,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体验中认同和固化。

(一)守正创新:找准融入共鸣点

首先,内容始终是根本。日常生活丰富多样,但其内核或者说本质大致不会变,总是围绕着主体的需要展开。核心价值观要以日常生活主体需要为核心,找准融入共鸣点,从根本上回答人们的生存恐惧及现实冲突、利益纠葛等问题,提供可感可知可行的优质价值内容,并能处常顺变,不断进行内容升级。

其次,情感共鸣是桥梁。情感共鸣是个体融入社会的一种天性需要。风险社会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特征,容易滋生负面情绪,不仅问“替谁说话”“为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做”,这样的情绪需要被看见、被理解。扩大共情连接,才能让日常生活主体产生共鸣,进而转向积极情绪,从情感共鸣进入理性思考。融入的日常化离不开日常生活主体的积极参与,通过引入互动性强的元素,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主体的归属感和公共情感认同。

(二)技术赋能:创新融入形式

首先,创新融入日常生活物质空间的形式。文化多样性特点,从形式上看就包括形式如文学、音乐、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戏剧、影视等,核心价值观传播需要创新形式,以日常生活主体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不停留于贴贴、挂挂、画画,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美理念,在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中打造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的特色符号元素和沉浸式、体验式、多样态的活动空间。

其次,创新融入日常生活精神空间的形式。积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多样化的、更加新颖的宣传载体和宣传形式,如直播、短视频、微博、公众号等,通过设置话题讨论、在线互动等方式,特别是充分利用临场感、真实感强的视觉化、体验式、沉浸式传播。

(三)实践养成:强化融入制度保障

良法善治是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制度保障。首先,无规矩不成方圆,法规政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非日常形态。现时代日常生活日益表现出一种碎片化状态,多元利益和价值观不可避免会与核心价值观发生矛盾。维护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系统性地将其融入法规政策的制定,形成对日常生活的法规规约和引导。积极响应规划新的法规政策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通过公开公正的执行机制和完善的责任划分、考核、追究、激励机制,强化法规政策落地的执行力,维护其权威性。加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号社区在日常生活中的服务、媒介枢纽作用,向全社会传递出崇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信号和良好氛围。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