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当代历史虚无主义
金梦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金梦阳,. 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当代历史虚无主义[J]. 哲学研究进展,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32.
摘要: 在当代社会,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政治诉求的社会思潮,试图通过否定和歪曲历史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共识,进而对现实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当代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通过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现实危害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本文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和实践上的危害性,提出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坚定历史自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DOI:10.12721/ccn.2021.157032
基金资助: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和歪曲历史的社会思潮,近年来在部分人群中逐渐蔓延,其影响不容忽视,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片面解读和歪曲,试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共识,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学术研究”、“还原真相”等名义出现,但实际上却是在为某些特定政治目的服务,这种思潮的蔓延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混乱,还会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揭示其本质特征和现实危害,本文也将提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以期为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增强人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能力,坚定历史自信,共同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一、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现状

(一)历史虚无主义扭曲历史认知,破坏社会共识

在当代社会,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片面解读和歪曲历史事件,试图消解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历史虚无主义,将个别历史事件进行断章取义,甚至编造虚假历史,以迎合某些特定政治或文化诉求,这种行为不仅导致历史认知的混乱,还破坏了社会共识,使得人们在面对历史事件时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评价,如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历史来消解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而破坏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历史虚无主义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威胁国家安全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扭曲历史认知,还试图通过否定和歪曲历史来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交汇碰撞,历史虚无主义趁机而入,试图通过否定历史来消解人们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这种思潮的蔓延不仅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还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进而威胁国家安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甚至将矛头指向国家政权,试图通过否定历史来动摇国家根本,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历史事实,也违背了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

总之,当代历史虚无主义在扭曲历史认知和侵蚀主流意识形态方面造成了严重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加强历史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共同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二、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

(一)坚持唯物史观,强化历史认知的科学性

在批判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唯物史观至关重要,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历史的方法论,有助于我们识别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例如,在面对一些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质疑和歪曲时,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真相和假象,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这种坚持唯物史观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学者和专家也积极运用唯物史观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如针对某些人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质疑,一些历史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资料,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有力地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

(二)加强历史教育,提升公众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育是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可以提升公众的历史素养,增强他们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历史课程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例如,某高校在历史系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除了高校教育外,社会教育也是提升公众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提升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历史,还能增强他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一些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也积极投身于历史教育事业中,例如,某位历史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通过撰写历史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历史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参与学术研讨会等,为推动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股逆流,试图通过歪曲和否定历史来消解社会共识和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我们有了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武器,通过坚持唯物史观,我们强化了历史认知的科学性,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通过加强历史教育,我们提升了公众的历史素养,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我们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也为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