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合研究
金梦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金梦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合研究[J]. 哲学研究进展,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33.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其深厚广博,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诸多学派的精髓,于文学、艺术、民俗等诸多领域展现出绚烂多彩的面貌与海纳百川的胸怀,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它便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深度融合,逐步孕育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文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层面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契合,诸如对世界本质的探索与实践智慧的共鸣,这种文化的交融互鉴,不仅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通过细致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文化融合现象,我们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宝贵的智力资源与精神动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融合;中国化进程
DOI:10.12721/ccn.2021.157033
基金资助: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国家发展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构建一套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框架显得尤为关键,这一体系需深刻反映中国特色、国情实际、时代风貌及民族特性,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正是构筑这一体系的坚固基石。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思想精髓、伦理道德、生活哲学及价值追求,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以其卓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群众指明了通向自由与解放的光明道路。自其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催生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现象,不仅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文化融合的首要表现即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交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等哲学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文化滋养。这种深度的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催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而且推动了这些理论在中国具体国情中的有效实施。以改革开放初期为例,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大理论构想,这些理论创新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彰显在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与文化自信的提振之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和谐”、“自强不息”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理念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种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以加深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在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传统文化得以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连续性,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最终引领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与文明的显著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得以充分发掘与弘扬,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共同孕育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文化融合的意义深远而广泛,它体现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上,通过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进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与创新并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道路上,文化融合的核心策略在于“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即在珍视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勇于剔除其中的过时与糟粕,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生命与活力,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领航者,深刻洞察到传统文化在革命与建设事业中的独特价值。在延安岁月中,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的文化战略,强调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与经验,为当下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亲自指导并推动了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深刻批判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束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实际操作中,毛泽东善于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他常常引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生动故事与人物,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革命理论与战略智慧,他也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了坚决的批判与清理,比如他坚决反对封建迷信与盲目崇拜权威,大力倡导独立思考与群众路线,为党内的思想解放与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战略,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乃至整个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思想支撑。

(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过程中,文化融合不仅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发展,这一策略要求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并提炼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融合,从而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他深刻洞察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毅然决然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著名论断,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邓小平亲自引领了农村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创新政策的实施。与此同时,邓小平也高度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他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这一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中庸”等价值理念不谋而合,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将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放在重要位置,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结语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程中,文化融合不仅是理论深化的内在逻辑,也是实践探索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通过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有机融合,我们不仅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其丰富与发展,还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与动力源泉。展望未来,我们应继续坚守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2]侯震.文化融合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世纪桥,2018,(10):57-58.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8.10.02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