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提出“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统一管理、绿色发展”的原则,针对湄洲岛文化资源、自然风貌、海岛景观、生态环境以及旅游市场监管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对推动湄洲岛建成生态岛、旅游岛和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哲学视野保护好湄洲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哲学的使命,是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他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我们常说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但是人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所有在自然界存在的生命一样,既依附于自然界生存又被自然界所制约,纵观历史发展,每次人类自以为征服大自然的时候,总是会被大自然狠狠地报复。马克思认为,与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改变自然,不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自然中的资源合理利用从事生产生活[1];
其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类一旦脱离自然界,就无法通过劳动生产实践创造生产生活资源与价值,劳动生产是人类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生存发展所用的生产生活资源,也是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类在进行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对大自然的改造需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生态环境肆意破坏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2]。
二、湄洲岛生态保护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湄洲岛的意义
湄洲岛位于我国福建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同时也是妈祖的成神地。湄洲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滨海风光,岛上有融碧海、金沙、绿林、海鸟、奇石、庙宇众多风景名胜,湄洲风情与妈祖文化彼此辉映。湄洲岛形如弯眉,妈祖祖庙等朝圣资源集中在背面,旅游资源则以南面为佳,中间是岛上唯一的淡水湖--湖石淉,湖石淉出海口有一千八百亩红树林,红树林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能够为林中生存的生物提供完备的生存条件,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还能够依靠其发达的根系净化水质、改善土壤,并且具有防御风浪的重要作用,但是红树林的生长需要淡水对海水的稀释,湖石淉的淡水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湖石淉及周边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促进了红树林的生长繁育,红树林的生长繁育进一步促进了林中各类生物种群的繁衍生息,同时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环境优美的度假胜地,将妈祖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
(二)湄洲岛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湄洲岛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其知名度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湄洲岛感受湄洲风情,瞻仰妈祖文化,与此同时,湄洲岛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第一,湄洲岛存在水土流失方面的问题。随着湄洲岛的开发利用,湄洲岛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取石、采土等行为加剧了水土流失,同时湄洲岛基础建设、建筑物拆迁等的不断增加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没有妥善处理,诱发了新的水土流失;第二,湄洲岛周围海水质量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船舶排污、水产养殖造成的水污染、石油运输溢油污染等,导致湄洲岛近海水质直线下降;第三,沿岸景区规划不合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黄金沙滩、奇岩以及宝礁等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第四,湄洲岛每年需要接待大量的外地游客,而不少游客存在乱丢垃圾的现象,对湄洲岛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湄洲岛商户及岛上居民固体废弃物的肆意排放等问题,对湄洲岛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湄洲岛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湄洲岛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3]。
(三)湄洲岛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妈祖文化是湄洲岛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是在妈祖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缺乏有效的宣传力度。近年来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媒介渠道日益多元化,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视和广播,但是关于妈祖文化的宣传并没有随之增加,依然以电视宣传为主,缺乏对新兴媒体传播的应用,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其次,妈祖文化开发深度不足。虽然湄洲岛关于妈祖文化的宣传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传播仅限于妈祖诞辰、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方面,更多的是关于妈祖朝圣旅游的宣传,旅游形式过于单一,关于妈祖文化本身的开发缺乏深度,游客对妈祖文化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再次,妈祖文化旅游宣传片缺失。旅游宣传片是十分重要的宣传方式,但是关于妈祖文化旅游方面的宣传片并不多,外地游客对湄洲岛妈祖文化仅仅是通过书籍文字等了解到,缺乏视觉上的冲击。
三、从哲学视野对湄洲岛保护的方法思考
为实现湄洲岛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维护湄洲岛自然风景,保护好湄洲岛文化资源,从哲学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探索关于湄洲岛保护的方法。具体可以从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尊重自然、掌握利用生态规律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带给人们重要的启示:人类的生存、经济活动以及发展等都必须在全面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掌握利用生态规律对自然进行改造,顺从自然是利用自然资源、支配自然的重要前提。湄洲岛由原来“只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的秃岛变为今天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正是根据湄洲岛自然属性,对湄洲岛进行了全面分析,根据其自然规律重塑了湄洲岛生态系统,使得湄洲岛再现往昔光彩。在未来湄洲岛的保护过程中,人类需要不忘初心,尊重自然,在发展经济、交通的同时,考虑湄洲岛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将湄洲岛生态保护置于一切发展的前提。首先,生态为先,严格落实湄洲岛生态保护制度。根据《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从垃圾分类、治污治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着手,打造湄洲岛碧海蓝天、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其次,切实做好湄洲岛水土流失治理。例如根据湄洲岛地形与土壤性质,种植具备强大抗风抗旱抗涝能力的物种,同时加强人工工程治理,依据湄洲岛地形地势,采取有效的人工治理措施,减少水体对沿岸的冲刷力度等。此外,加强对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工作,深化推进“绿化、美化、花化、彩化”工程,提高湄洲岛绿化覆盖率;最后,加强治污管理。对全岛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实行日产日清,并不断探索厨余垃圾处理工作,提升湄洲岛易腐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率。同时做好全岛水系治理工程,将湄洲岛打造成集防洪排涝、旅游观光以及文化休闲与一体的海岛水系公园。通过加强对环境保护监督力度,杜绝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环境破坏现象的发生,保护湄洲岛生态环境,实现湄洲岛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想要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充分发挥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人也具备高级动物所独有的智慧属性,能够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看似大自然是被人类所控制,然而大自然对人类的反噬总是悄无声息,来势迅猛。几千年前来,每当人类想要通过自身力量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时,都会得到自然毁灭性的保护,因此,人类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改造,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大自然的反噬,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才能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成果。在进行湄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从以下进行进行:首先,加强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意识到自己小小的行为对湄洲岛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湄洲岛的生态环境与全岛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湄洲岛旅游产业发展也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湄洲岛的保护也需要全岛人民的共同参与,因此,需要提升当地居民对湄洲岛环境保护的意识,可以通过电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多途径进行湄洲岛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当地群众责任意识,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主动做好垃圾分类,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等;其次,在对外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向来到湄洲岛的游客讲解湄洲岛生态保护的意义。世界各地游客在参观湄洲岛时会被它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古老的妈祖文化所吸引,而这美丽风景的背后是全体岛民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积极开展湄洲岛生态文明旅游开发和科普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湄洲岛,认识到湄洲岛生态资源价值,从而自觉维护湄洲岛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不随地丢垃圾,不破坏岛上一草一木、旅游设施等,并通过广大游客将湄洲岛生态价值传播到更多地区,提升湄洲岛的影响力;最后,通过法律手段强制约束人类破坏湄洲岛生态环境的行为。法律手段是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条例》等法律规定,对于恶意破坏湄洲岛自然环境等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强对湄洲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人人参与[4]。
(三)积极利用传播媒介,创新湄洲岛文化资源保护模式
一方面,拓宽宣传渠道。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实现了网络覆盖,同时,网络传播具有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因此,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湄洲岛妈祖文化的传播。可以开通关于湄洲岛的微博、微信等,对湄洲岛发展近况及实施计划进行及时公布,并收集游客建议,不断改进,扩大湄洲岛知名度。同时还需要在网络上增加关于湄洲岛妈祖文化的旅游宣传片,利用视频形式向游客展现湄洲岛神圣的妈祖文化,将岛上风光民情、妈祖舞蹈、妈祖宴、妈祖体育赛事、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都融入进去,让游客对湄洲岛文化资源有更多的认识;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传播。旅游从业人员要在工作中积极宣传妈祖文化,解说妈祖文化内涵,同时为游客介绍关于湄洲岛的历史典故等,并鼓励游客积极融入到当地民俗活动中来。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再将其进行口口相传,扩大湄洲岛文化传播范围。
1998年3月11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湄洲岛,与岛上干部群众一同参加植树活动[5]。2017年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湄洲岛保护好”。20多年来,湄洲岛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展全岛绿化、岸线修复等工作,绿化覆盖率从1998年的37%提高到2020年的61%。岛上的生态和文化保护得到新的提升[6]。来到植树点,只见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景象。认真察看湖石淉生态保护工程,了解绿化、植被等情况后,时任市委书记林宝金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努力把湄洲岛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岛。
(四)发挥妈祖文化圣地湄洲岛这颗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作用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7]。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妈祖文化就包含着海洋精神”,随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专门部署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提到:“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妈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妈祖信仰是海洋文明的产物,与 21 世纪的时代精神更加合拍,具有凝聚感情、道德重构、充当社会转型的催化剂、区域和平的茹合剂等多种功能”。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当代海上丝绸之路。妈祖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特别是妈祖文化思想,与西方传输中海神征服掠夺、崇尚武力的特征不同的是,我国的妈祖文化始终体现着中华海洋文化的“和平”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先民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妈祖文化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贸活动频繁往来提供了稳固的文化条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千百年来,妈祖一直默默践行着文明、和谐、只有、包容、正义、合作等丝路精神,妈祖来自民众,也扎根于民间,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广大妈祖信众分布于世界各国,是妈祖文化虔诚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输出与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新时期,妈祖文化也必将有利于推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发展建设,继续发挥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
结语
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以做好环境保护为前提。因此,人们必须加强重视对湄洲岛以及其他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坚持以哲学视野思考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路径,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实现与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郑育俊.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助力保护好湄洲岛[J].政协天地,2020(09):48-49.
[2]司徒春兰.湛江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哲学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视角[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2):188+190.
[3]卢花,陈虞江.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1):1-4.
[4]胡志民.生态环境保护在湄洲湾(泉港、泉惠)石化基地的思路构架[J].化工管理,2016(28):184-185.
[5]陈伟敏,金秀玲.福建省湄洲岛在生态性旅游下发展对策研究[J].智富时代,2018(01):195.
[6]陈盛钟,许双萍. 湄洲岛:破茧成蝶 绽放新姿[N]. 福建日报,2021-07-01(I04).DOI:10.28232/n.cnki.nfjrb.2021.003101.
[7]汪琼,李文武.论妈祖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以湄洲岛国际会展中心郡雅酒店为例[J].妈祖文化研究,2020(03):73-86.
作者简介:韩风春(1962- ),男,福建莆田人,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专业,中共莆田市委党校、莆田市行政学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哲学、生态文明建设、妈祖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