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有一例肿瘤患者在平卧位情况下PICC置管失败后又采取坐位置管成功,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0岁,小学文化,农民。因“吞咽时胸骨后疼痛4月余”于2020年5月5日11:36:55入院,诊断:1.食管癌2.右肺结节3.阵发性房颤4.脑梗死5.多发性肝囊肿。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5年,未系统治疗;“脑梗死”病史3-4年,未遗留后遗症,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现已停药3天。完善各项检查,排除PICC置管禁忌症后,2020年5月16日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
2 “康新”PICC置管操作流程
2.1患者评估
医生下达医嘱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患者获得更多PICC相关信息,检查及询问患者是否对特定材料过敏,是否有血管外科手术史及放疗史,检查患者的上肢皮肤,无感染、无瘢痕,皮肤完整,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正常,穿刺侧肢体无血栓及上腔静脉综合征情况,排除PICC置管禁忌症,患者符合置管条件,获得患者置管的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选择最合适的血管,上臂的贵要静脉及肱静脉为优选静脉,在B超引导下[2]选择管径最大,分支最少的贵要静脉,触诊检查血管弹性好。确定穿刺点并做好标记后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
2.2穿刺点选择及置管长度测量
穿刺点选择患者右臂的贵要静脉,血管走向:贵要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干静脉---上腔静脉。患者手臂与身体呈90°角,手臂与躯干在同一水平面,测量自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垂直达第三肋间,右臂围是23.5cm。
2.3皮肤消毒及插管
严格无菌操作按要求进行皮肤消毒,患者手臂与身体呈90°角,在B超引导下[2]穿刺贵要静脉一次成功,在送管至25cm时,让患者头偏向置管侧并最大限度贴近置管侧肩部,送管过程顺利,送至预定长度后,观察心电图P波的变化[3],未出现变化,继续缓慢送管2cm后,心电图P波仍无变化,怀疑导管异位,把导管缓慢轻柔拔出至25cm处,重新送管时让助手的食指、中指并拢后在患者锁骨上缘内1/2段用力按压其锁骨上窝阻断导管入颈内静脉的通路,送管至预定长度,送管过程顺利,观察心电图P波仍无变化,怀疑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向管内推注生理盐水,B超上观察到颈内静脉有水花溢出,确认导管异位。让患者休息片刻,安慰患者并取得患者允许后,再次把导管缓慢轻柔拔出至25cm处,让助手协助患者上举右臂贴近下颌,第三次送管过程顺利,至预定长度后观察心电图的P波无变化,继续缓慢送管2cm,仍没有出现P波改变,向管内推注生理盐水,B超上仍看到颈内静脉有水花溢出,导管异位。这时患者紧张、恐惧增加,操作护士心理压力增大,想要放弃置管,患者同护士一同休息,聊天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休息10分钟后,操作护士让助手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头偏向置管侧,下颌尽力贴近肩部,重新送管至预定长度后,观察心电图P波的变化,心电图上逐渐出现正向高尖P波,送管至46cm时,心电图上出现负向P波,缓慢回撤2cm后心电图出现正向高尖P波,继续缓慢回撤1cm,送管成功。胸部正位拍片示:右上腔静脉见PICC管,导管尖端平第七胸椎。
3平卧位置管失败的原因分析
3.1操作前评估患者不到位:患者练习体位时掌握的不熟练,即采取平卧位,头偏向置管侧时,下颌未完全贴近肩部;患者由于疼痛,紧张、恐惧等原因不能很好地配合。
3.2 患者患有食管癌,肿瘤细胞生长侵犯周围的组织导致血管解剖学异常。
3.3患者有脑梗死病史,影像学检查示:多发血管钙化灶,血管钙化可至血管迂曲和变硬。因导管质地较软,在送管过程中遇到钙化灶顺势向上误入颈内静脉。
3.4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导致血管收缩[4],发抖,易发生导管的异位[5]。
3.5置管者在送管前未进行导管塑形[6],在导管送至肩峰位置时未采取举臂贴头体位。
3.6患者有脑梗病史,受血液粘稠度,血管阻力,血流量等因素影响,其血流动力学与普通人有区别[7]。
3.7操作者缺乏成熟经验:操作者虽然在开展此项工作前在上级医院进行了培训,在本院内也开展多项,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前期病例较少,遇到问题较少,有经验积累的过程;操作者在穿刺时情绪不稳定或是劳累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判断感觉失误,致使PICC置管成功率下降。
4护理对策
4.1操作前评估患者要到位,提前一天教会患者正确摆放体位,让患者反复练习。患者体位不符合要求时,助手双手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协助使其头偏向置管侧,使下颌尽力贴近肩部。
4.2尽可能给患者提供舒适的感觉刺激[8],操作室宽敞、整洁、明亮、安静。提前打开空调,调节好室内温湿度,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为50%-60%,柔软舒适的枕头和软硬适度的床垫,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让患者观看置管小视频,生动形象的向患者说明PICC置管的过程。
4.3置管前可以遵医嘱让病人到CT室拍一下血管情况,排除血管解剖学异常的可能。操作者平时加强业务学习,熟悉了解人体血管的解剖结构。
4.4送管前先导管塑形,使导丝顺势向下,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目的是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形成较小的锐角。
4.5平卧位置管异位后,让患者休息一下,放松之后采取坐位置管,目的是加大锁骨下静脉与头臂静脉的角度,形成较大钝角,使导管更容易进入头臂静脉,最终顺利到达上腔静脉。
4.6 血流动力学改变[9],当患者平卧位时,血液心输出量在每分钟5升左右,全身血液每1.5分钟循环一周,此时符合泊肃叶定律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式为层流,层流是一种规则运动,在层流的情况下,液体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一致,与管道长轴平行,但各质点的流速不同,在管道轴心处流速最快,越近管壁的轴层流速越慢,在患者置管的过程中,导管未在管道轴心处流速最快的位置,而是靠近管壁层流减慢,导致导管异位。患者半坐卧位时,在地心引力作用下,体位变化导致的引力变化,可使血液重新分布,血流速度加速,当血流速度加速到一定程度之后,层流情况即被破坏,此时血液中各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不再一致,出现漩涡,称为湍流,导管在湍流情况下成功进入上腔静脉。
4.7经过四位一体的PICC专科护士分层级管理,进行PICC专业护理人才梯队建设[10]。依据护士的年资、学历、从事PICC相关工作年限、PICC置管例数等分为PICC初级、中级、高级专业护士,并对每层级专业护士分别实行"培训—考核—认证—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定期对操作组护士进行培训,多交流了解置管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增强操作者的自信心,使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勤观察,勤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置管成功率。
4.8 PICC置管过程中如果连续两次及以上都误入颈内静脉,并且患者血管有钙化灶,应考虑是钙化灶造成血管迂曲、硬化的原因,重新更换血管进行穿刺。
5结论
置管者要多学习,多总结经验,不要局限于传统方法,遇到问题要有评判性思维[11],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验证此案例坐位送管成功是否偶然,后期我们又进行临床实践,把坐位和卧位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做了对照试验,数据表明:坐位121例,异位发生率6例(4.96%)卧位213例,异位发生率23例(10.80%),研究证明改变穿刺体位,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 可有效预防导管异位。PICC置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反复的抽送管不但会使无菌区域有感染的风险,还会增加机械性静脉炎[12]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降低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使医患关系紧张。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护患和谐是我们护理人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乔爱珍,苏迅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5.
[2]陈虹,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5):85-86
[3]何虹,范彬,张玉红,等,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4-8
[4]周俊桂,刘芳,罗丹,等,初学PICC置管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61-463
[5]陈向荣,王晓娅,李丽,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异位14例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68-69
[6]黎逢弟,陈其欣,练国香,梁红梅预防PICC置管时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改进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11-12
[7]陈妙玲,方锐,刘芳,等,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2020,35(9)1068-1070
[8]蔡碧葵,温带娣,PICC置管失败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药物与人,2014,12(27):324
[9]王仁康 . 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体位变化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J]. 智慧健康 ,2020,6(6):142-143
[10]李冬梅,钱火红,四位一体的PICC专业护士分层级管理效果[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9,26(02):171-174
[11]刘翃,韦以萍,廖海涛,麻静,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0(6):106-107
[12]尤从香,张丽华,张桂珍,预防性护理干预降低PICC导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3):70-72
第一作者的个人简历:
姓名:刘霞 性别:女 学历:本科 职称:主管护师 职务:护士长
科室:血液肿瘤科
通讯作者:程丽丽 通讯地址:临邑县人民医院 邮编:25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