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症之一,也是临床多见的创伤性骨科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小儿和青壮年多见,近年来随着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导致该骨折类型的发生率显著提升[1]。由于骨折病症均伴有较高的致残率,所以除了医学诊疗手段外,还需要辅以有效的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最大程度改善肢体功能。本文以我院胫腓骨骨折患者为例,分析快速康复护理的干预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中抽取此次研究对象,共计48例,均于2022.01至2023.01参与研究,并将随机法作为分组依据,一组设为对照组,一组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男、女各有12例,年龄:30-70(46.26±2.33)岁。
观察组:患者男、女分别有13例与11例,年龄:32-71(45.35±2.31)岁。
以上内容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入院健康指导、病房环境清洁、术前准备、围术期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锻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快速康复护理:(1)强化健康教育:除了基础的入院健康指导外,需要向患者强调术后康复锻炼的必要性,提升患者的主动配合意识,并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适性(2)营养干预:缩短传统禁食禁饮的准备时间,即术前6h禁食、2h禁饮;术后评估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风险,可依照患者的进食意愿进食,但不可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次,逐渐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增加饮食量,确保饮食的清淡性和易消化性,如有恶心呕吐等情况,需要暂时禁食,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渐从流食过渡至软食直至普食,适宜补充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食物[2](3)疼痛护理:避免常规镇痛药物盲目使用,需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依照疼痛程度等级实施分级镇痛处理,确保镇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辅以注意力转移法,提升疼痛阈值(4)康复锻炼:待患者麻醉清醒后,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患者康复锻炼的各个动作要点以及流程,早期以翻身、体位改变为主,逐渐过渡至简单的肌肉舒张收缩训练以及卧床期间的踝关节伸曲运动和股四头肌收缩放松练习,依照患者的耐受性制定运动时间和次数,避免增加不适感;术后2周尝试进行坐位、屈膝训练,结合患者的骨折情况控制屈膝角度,确保90°内;术后3-4周需要尝试下床活动练习,并由专人陪护,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体化需求给予下肢静脉泵、足底静脉泵干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等[3]。
1.3观察指标
术后康复情况:包括术后进食时间与住院时间。
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压疮以及关节功能障碍。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对比情况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处理,涉及卡方检验与t检验,对比数据中p<0.05,则说明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术后康复情况
详见下表一所示,观察组的术后康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一 术后康复情况 (x̄±s)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见表二,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表二 并发症发生率 n(%)
3讨论
骨折是临床致残率极高的一类病症,而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会增加患者的创伤度,增加术后的卧床时间,从而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影响机体的康复。常规护理不管是护理内容还是护理的主动性均存在不足之处,不能满足患者和现代临床的护理需求,而快速康复护理则是常规护理的延伸,其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可从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出发,以全面的康复护理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并弥补常规护理内容不足的弊端,缩短术前禁饮禁食准备时间以及术后卧床休养时间,通过尽早康复锻炼促使肢体功能尽快康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胫腓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可获取理想的护理结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钟亚琼.舒适护理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在胫腓骨骨折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2,17(01):38-40+50.
[2]秦红梅,贺敬.无缝隙优化护理模式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12):3091-3098.
[3]刘宇.延伸护理对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术后自护能力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06):724-725.
作者简介:薛晗(1989-),女,籍贯:四川宜宾,学历:本科,职称:护师,研究方向:骨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