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提出更高要求,而实习生和新护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规避风险,学生进入临床进行技能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在临床实习前就要求学生要具备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能的能力[1]。
目前,高端仿真模拟人(ESC)被大量引入护理实践教学当中,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逼真的操作情境,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操作风险,能够帮助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掌握各项操作。然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护理教学方法多为理论讲解-技能练习-综合模拟-回顾反馈,这种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教师未能重视对学生反思的引导,学生思维欠活跃,影响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2]。因此,在护理高仿真模拟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学习主体和中心还给学生,灵活运用符合护生专业技能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3]。引导性反馈便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医学模拟教学的关键环节,该教学模式在模拟训练结束后,立刻开启反思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教师针对其表现提供反馈,从而讨论和思考模拟教学方方面面的问题[4-5]。本研究将引导性反馈模式应用到高仿真急救护理模拟教学实践中,收效良好,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取我校护理专业本科生5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设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人入组。对照组中男、女各3人、22人,年龄20~23岁,平均(21.23±0.75)岁。观察组中男、女各2人、23人,年龄20~23岁,平均(21.19±0.65)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急救护理仿真模拟教学,结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进度和认知水平,设定病例与情境。在辅导教材基础之上,由教师负责收集临床真实急诊病例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心肺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性中毒、冠心病猝死等的临床病例模拟训练。确定内容后,提前1周向学生发放教学案例、情景模拟教学视频、学习任务。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明确各自扮演角色和职责,在模拟课上对角色进行模拟和体验,模拟结束以后,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体会和学习收获等开展组内讨论、汇报,教师用直接反馈的方式来归纳和总结教学过程。
观察组实施引导性反馈高仿真模拟急救护理教学:在前期案例设计、情景设置、课前准备和情景模拟等内容方面同上,在小组就学习过程、成果进行讨论的过程以及教学反馈评价的过程中,应用引导性反馈模式。按照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是在情景模拟过程中,要充分将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发掘出来,引导其释放情绪,对病例情况进行辨析。第二阶段是在内容描述过程中,合理应用提问策略。第三阶段是在课后拓展中,引导学生将此时模拟和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举例说明: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例情景模拟教学当中,第一阶段,教师通过提问“患者哪些症状或体征表现是值得关注的?“病案当中的患者发生的什么事情?”“你对病案当中患者进行了哪些评估?”。通过上述引导性的提问,使得学生对反馈内容进行回顾整理,从而明确辨析病案中患者的病情,如何应用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一病案,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阶段,通过引导性反思,善用“主张-探寻”模式的提问策略,即:所见、所思、所想。首先通过提问,你的第一反应是给患者面罩给养,后来又改变为鼻导管吸氧(所见-即我所看见的事实),你对此是如何思考的呢(所想-即我想知道)?这样做会导致抢救时间的延误,且加重不必要的损伤(所思-即我认为)。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再过一次操作流程,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训练其临床思维、决策能力。第三阶段,课后拓展阶段,完成情景模拟操作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本次急救护理仿真模拟操作过程的感受进行分享,就如何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享。
1.3 观察指标
(1)考核成绩: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并随机抽取2项操作开展现场考评。理论和实操各100分。
(2)评判性思维能力:分别于课程开始和结束时使用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对其思维能力进行评估,共7个维度,评分越高,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
(3)学生对教学模式满意度评价:通过不记名形式,应用自制教学模式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核成绩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理论及实操考核成绩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x̄±s,分)
2.2 评判性思维
课程开始前两组CTDI-CV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课程结束后,观察组CTDI-CV各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评判性思维评分比较(x̄±s,分)
2.3 教学满意度
观察组对教学模式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对教学满意度评价比较[n(%)]
3 讨论
重视临床人员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经途径,作为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临床能力、评判性思维作为导向,强化临床实践教学这一环节[6]。护理仿真模拟教学为护生培养临床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生或临床忽视均可通过仿真模拟训练来获得一定的临床技能[7]。2013年,国际护士临床模拟与教育协会提出了引导性反馈是模拟教学的关键环节。进行护理模拟教学的过程当中,引导性反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我学习平台,使其结合自身视情况在模拟实践中掌握一定的推断能力[8-9]。所谓引导性反馈,就是在模拟训练之后的分析过程,针对某一个训练过程或是获得的经验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将知识深化、内化[10]。在护理仿真模拟教学当中,引导性反馈能够使得学生和教师对临床情境进行重新审视和反省,从而促进知识转化与汲取,培养其推理和评判的能力,学生可以将获得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将来临床情境当中[11-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理论和实操成绩较对照组更高,说明引导性反馈在急救护理仿真模拟教学中应用价值高,能提升学习效果,在完成情景模拟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模拟情景和操作过程进行回顾,寻找问题和解决方法,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课程结束后,观察组CTDI-CV各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更高,说明引导性反馈可以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由于急救护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因此提升其评判性思维对于学生将来临床实践能力的养成非常关键,在引导性反馈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不断反思、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临床决策正确性,从而培养其决策能力和反思能力。
本研究中,观察组对教学模式满意程度更高,这是由于引导性反馈教学模式更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团队协作和师生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安全模拟情景当中进行循环练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更好地进行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娟娟,金瑞华,淮盼盼,等. 3C引导性反馈下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9,35(16):2971-2974.
[2] 隗冰芮,胡翠环.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模拟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 护理研究,2020,35(2):289-291.
[3] 王苗苗,高珍珍,李小红,等. 基于情景的高仿真模拟在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阶段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20,41(12):1051-1055.
[4] 刘增霞,崔淼,王若男,等. 项目教学法在护理高仿真模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9,37(15):1368-1372.
[5] 庄前玲,汪婷,叶建峰. 跨专业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护理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8,36(10):83-84,88.
[6] 杨俐俐,高鹏. "构思-设计-实践-运作"教学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41(1):32-35.
[7] 赵培培,雷云霄,段真真,等. 跨专业合作模拟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20,36(18):1633-1637,1644.
[8] 汤淑敏,汤淑芹,徐立,等. 教师标准化病人联合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在急诊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上海护理,2020,21(11):72-74.
[9] 林丹,戎有和,孟娣娟,等. 急救护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学生参与度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20,36(5):75-78.
[10] 胡姚佳,唐倩,唐硕,等. 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在儿科医务人员急救知识培训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7(2):259-262.
[11] 丁倩. 肺栓塞急救模拟演练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急救能力的效果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8(31):4422-4425.
[12] 王进,李东辉,周霞芳,等. 基于SimMan 3G高端模拟人的情景模拟结合案例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20(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