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型分类
临床实践中,人们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表面的抗原蛋白类型称为血型,而在平日里,我们所说的血型专门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从属性划分来看,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特异性抗原的两种最常用血型系统。
就ABO血型系统而言,其包含了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血型,在我国,A型、B型及O型血的人大约占90%,三者各占1/3,而AB型血的人占比约10%。Rh血型与ABO血型具有较大差异;这种血型存在于恒河猴同样的抗原。在我国,Rh阳性血的人约占99%,剩余为Rh阴性血。
2、血型认知误区
生活中,除了医学专业的人员,普通大众对血型的知识了解并不多,很多人都是通过数据,医院检查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的。另外在有的电影片段中,人们还能看到关于血型的知识,如滴血认亲、O型血是万能的、为亲人输血等。然而这些事情是真的吗,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其实不见得如此。接下来,向大家科普一下血型那些事。
2.1 O型血并非万能的
对于普通民众,可能很多人通过电视电影都觉得O型血是万能的。他们觉得不论是车祸、血液系统疾病及难产大出血,一旦医院血库缺血,都可以找O型血的人来献血,这样就能满足患者需要。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这是电影桥段对人们的一个误导。O型血本质上与A或者B型血存在较大差异,即其血细胞表面并不存在A或者B型血的抗原物质;恰恰相反的是,在O血型中,抗A凝结素和抗B凝结素占据了一定比例,在临床治疗中,一旦将O型血浆的红细胞制剂输入A、B、AB型患者的体内,则患者会出现免疫性溶血性输血不良等问题,这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较大隐患。基于此,在临床输血过程中,还是要注重ABO血型同型血液的有效输注,可见O型血并非万能的。
2.2 滴血认亲并不靠谱
滴血认亲是小说、电影中常见的一种亲子鉴定方法,他指的是选择一个容器,然后将此处的血液滴入其中,如果两个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统关系,那么血滴就会凝结为一体。早在三国时期,滴血认亲法就已经开始流行,在古代,人们将滴血认亲法分为滴骨法和合血法。可是滴血认亲法真的有效吗,其真的能帮助人们辨识亲属关系吗。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古时候的滴血认亲法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这里的滴血认亲包含滴骨法和合血法。就滴骨法而言,骨骼埋入地下,经长期化学反应后,最终仅剩下白骨化骨骼,相比于活人骨骼,此类骨骼的表层较为疏松,紧密性不够,这会使得任何都能渗透其中,误差较大。而对于合血法而言,如果几个人的血液是同时滴注在器皿当中的,那么不论是不是血亲,在不久后,这些血液都会凝合唯一,并不是小说电影中所讲的只有至亲之血才能融合。
2.3 Rh阴性血型不能随意输血
Rh阴性血型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血型,其在白种人中占比较高,然而在我国,尤其是在汉族中,Rh阴性血型人群较少,在汉族人口中,有Rh隐性血型的人数仅仅为3~5‰,并且在既有Rh阴性血型人群中,因为种族、地域的影响,其具有较大差异,这也是Rh阴性血人群不能随意输血的原因。具体而言,Rh阴性和Rh阳性血型在临床实践中,只有确保献血人员和受血人员的ABO血型和RH血型这两个系统均相合,才能进行输血。
2.4输血注意事项
清楚掌握血型,能给医院输血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支撑。就临床输血而言,应注重以下要点:其一,医院不得自行采集血液,在我国,血站负责血液的采集、检测、制备、分离,最终供给给医院。其二,整个输血过程应严格遵守输同型血的原则。其三,对于新生儿及产妇而言,需要输血时除了配血试验相合以外还要加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并且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阴性,确保输血的安全。其四,临床上静脉输血的方式应用较多,若有必要,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方式,确保患者安全性。
总而言之,血型对于临床治疗活动开展和患者生命安全具有深刻影响,应清楚认识血型,避免血型误区,这样才能确保临床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